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河道与城市发展有机共生的上海新实践
——《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解读
2019-01-04 14:06:0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丁艳彬

打造水清岸绿、自然生态的河道

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之河,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三大分目标之一“生态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河道治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既要“水清”也要“岸绿”。《导则》提出从多渠道提升水质。在中心城区,普陀区朝阳河通过沿河排污口封堵等举措,水质基本达到五类。 《导则》还提出生态保育的思路,通过模拟自然河道的走向形态,保持、恢复河道蜿蜒特性,以生态化改造、驳岸绿化重塑河道生境。

从总体布局来看,《导则》将河道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底线,将锚固以河道为依托的市域生态空间,加强河道两侧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从城乡一体和区域协同的角度加强水系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

wuq8c164.jpg

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底蕴的载体

保护历史文脉,河道和建筑、街道一样是重要载体。为凸显上海“江南水乡,枕水而居”的风貌特色,《导则》提出要延续和彰显乡村聚落与水系相互依托的特色肌理,保护和延续街巷、建筑与水系形成的空间格局关系。

在历史风貌区域,将深度挖掘并增补风貌保护河道,保护或恢复风貌保护河道原有的风貌特色和空间尺度。针对河道沿线的历史遗存,深度挖掘拓展保护对象,活化利用,同时保护和修复古桥、水埠、码头等环境要素。

针对全市范围的河道,《导则》鼓励增设满足市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各类配套设施,并依据滨水空间组织都市休闲和民宿生活活动。如,组织水上旅游线路,加强游船、码头、陆域交通统一规划,组织丰富多元的水上活动。如果是历史风貌型河道,鼓励还原和展示水岸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比如茶馆、食肆、商铺等,以及塑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

守住安全底线,创新实现方式

打造生态、都市、人文之河,一头连着安全等基本功能,另一头连着理念落地实施。

河道设计的前提是满足安全功能。《导则》明确从完善网络、护岸设计等方面保证安全底线不放松。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实现愿景需要创新手段。《导则》提出了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在机制创新方面,为深入贯彻 “河长制”,落实市区联动、水岸联动、上下游联动、干支流联动的要求,《导则》倡导因地制宜,实施“一河一策”,建立适合上海中小河道的评估机制。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导则》创新提出了对全市河湖水系采取“指标管控”和“空间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引入新技术手段、智慧运营,对河湖进行综合施策。

《导则》本身不具备法律的强约束力,如何将“倡导”落到实处?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政规划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将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明确设计内容与标准,牵头组织开展河道污染现状调查,鼓励各方共同参与河道及沿河陆域的设计与改造,协调各方诉求,解决其中具体问题;突出多规合一、河道及沿河陆域评估指标体系、河道及沿河陆域规划建设方案等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河长统筹领导下的部门间协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所在区域居民和街道社区等公众力量参与河道运营维护;建立建设、激励、协商、资金保障、项目储备、动态更新等综合保障机制,最终实现“河长(常)治”。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