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征文:时代造就新营房
2019-01-07 11:19:0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徐兴华

js5bYW5BC727.jpg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军来到东北某部队军营。那时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还不富裕,部队经费紧缺,战士住房条件较差:“半地下”宿舍冬冷夏潮,一个班挤在一张大通铺上;食堂里只有七八张桌子,没有凳子,大家都站着吃饭;连队没有会议室,每次开会要自带马扎……

    有一年,上级批准我所在的部队采取军工自建与外包相结合方式进行营房翻建。由于经费不足,一部分战士被安排到地方工厂企业“换工”;另一部分战士留在营区,承担主体工程外的挖土方、砌地沟、修道路、垒围墙等附属工程的施工。我也是在那时与房屋建设工程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

    那时,建筑业不发达,房屋结构型式多是砖混结构,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全靠人。房屋结实与否,全看干活的工人技术好不好、有没有经验。我原来认为“建筑活齐不齐一把泥”,经过锻炼,我不仅掌握了抹灰法、学会了看图纸,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认识到,建房一点儿都不简单,从放线测量到砌筑砖体墙,每一个环节都要仔仔细细、规规矩矩,一点儿马虎不得,但凡有一点儿不认真,房屋质量就会出问题。

    不久,紧张而忙碌的营建工作结束了,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全体战士和建筑工人的汗水铸就了营房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战士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水电暖卫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楼房,结束了“睡觉戴皮帽,火墙自己烧,入厕‘跑长途’,喝水自己挑”的历史。战士们高兴地唱道:“宽宽的房、白白的墙,温暖舒适又漂亮,要问这是在哪里,我们建设的新营房……”第二年,上级增加建设经费,新建了礼堂和文化俱乐部,战士们训练热情倍增,歌声更加高昂、嘹亮……

    我所在的部队自力更生、勤俭建营房的做法得到了广泛好评,为其他部队开展营房综合整治探索了路子。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部队的战士全部住上了新营房。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祖国繁荣富强,营房建设脱胎换骨。现在,我每年下部队检查营房建设工程,都有新发现:过渡时期的“军工自建”没有了,战士们的精力全部投入军事训练;砖混结构的房子不见了,框架、框剪结构和抗震性能高的营房占了绝大多数;靠“土办法”、“老套路”施工的建筑队,被装备精良、竞争力强的专业化施工企业所替代;凭旧知识、老经验“吃饭”的建筑工人,让位于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年轻一代;工人装备不再是“一顶安全帽,两个大铁碗”,而是配发工作服、宿舍安装空调,每人加入保险,上下班刷“智能卡”,网络化安全管控;过去的人工弯筋、运浆等粗放式生产管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品构件制作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预算结算电脑化、统计报表网络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建筑业10项新技术”普遍应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材料、新科技不断涌现,建筑业呈现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营区规划布局不但科学合理,设计标准较前提高,生活设施配套完善,而且环境绿化也不再是“房前一棵梧桐树,路侧两排小白杨”,而是纳入“全军植树造林10年计划”,绿树环绕、花草相间,创建了大批“园林式营院”,实现了“绿色环保景色新,军营四季美如画”。

    进入新时代,建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军队营房建设也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盛行,军队也没有落伍。新营区规划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原则,展现特色鲜明的军营文化。新建营房设计施工,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和利用,通过采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实现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营区规划要求“集约保障”,通盘考虑水电气热与地方市政管网的便利衔接;集体宿舍、浴室等大量采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食堂、礼堂、库房、训练场馆等优先设计成装配式建筑。不仅如此,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在军民融合项目中应用、工程招标投标推行EPC总承包模式、“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在推广使用……

    

    ggkf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