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
2019-01-10 11:15:22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林 培

哪里可以全面查询获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信息和资料?哪里可以和知名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京城历史文脉、参与保护行动?今后,在“北京印迹”这个平台上,可以找资源、知变迁、访老城、游北京、赏非遗、忆名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北京印迹”平台分享资源,凝心聚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打造多元化平台 北京老城人文信息一键可查

“北京印迹” 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该平台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是一个数据平台,以全面、详实的老城历史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融合测绘数据、文史、影像等资料,并且不断更新完善。

这是一个共享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个人和机构可进行信息查询、资料研究以及进一步的挖掘、研发,还可以补充完善信息,助力平台维护更新。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数据信息,在这里共建共享。

这是一个传播平台,集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地图、活动、观点、资讯,为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信息提供全方位服务,宣传普及名城保护知识,形成名城保护共识。

增强文化自信 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印迹”平台汇聚了大量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并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向公众呈现,是开展首都历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公众全面、系统、便捷了解北京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将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表示,历史给北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守护遗产的光荣职责和伟大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入领会、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突显历史文化价值,贯彻落实北京市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目标和要求,该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发挥业务优势、依托专家力量、加强资源整合,以“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打造了“北京印迹”平台,希望“北京印迹”成为承载北京文化资源的资料宝库和传播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展示平台。

推动共建共享 一起擦亮古都北京“金名片”

据介绍,“北京印迹”平台依托权威的测绘数据信息,汇聚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及各有关部门、各区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做的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完成了第一期老城范围内的资源调查工作,力图打造全面的北京老城遗产地图资源库。向公众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积极推进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最新成果,也会及时被纳入平台实时更新。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教授唐晓峰是“北京印迹”平台的发起人,他的提案促成了“北京印迹”平台的创建。一直以来,他深感推进中国历史地图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国內外专家的交流,更让他觉得应该跟上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尽快把北京城这么重要而丰富的古都的数字化地图做起来。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对“北京印迹”平台的建设方向提出了4点宝贵建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是“北京印迹”的指导方针;挖掘整理北京城市发展历程是“北京印迹”的主要内容;宣传展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是“北京印迹”的重要任务;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北京印迹”的根本目标。同时,他还建议,“北京印迹”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讲好北京故事、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风貌、建设首都名城。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孔繁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如何解决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几点见解。他认为,老城保护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展现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老城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保护老城的整体性和标志性两个方面。只有完整地保护北京城,才能延续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才能让北京真正成为国家的“金名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