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责任地产白皮书①:责任激发行业转型内生动力
2019-01-22 16:30:29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建业

2018年,房地产行业因工程安全问题、租赁市场价格、自媒体乱象等引发社会高度关注。2019年,新年伊始,房地产行业仍然舆情不断,“纸板门”、“离职潮”、“房企反腐”等热点事件引发人们对行业责任的反思。其中不可否认存在部分房企“一边高喊社会责任、一边制造高周转之殇”的现象。这让房地产行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行业监管,更重要的是重塑企业价值观,用责任激发行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杂象丛生:房地产业调整的阵痛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山东启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探索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路;这一年,中央推动建设海南自贸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这一年,港珠澳大桥通车,打通大湾区发展新空间;这一年,中国举办首届进口博览会,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2018年可以说是极不平凡,但又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加大工作难度。这些变化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2018年房地产行业杂象丛生。比如,高周转、活下去、降价退款、砸售楼处、因质量和价格下跌导致业主维权、房价楼面价格倒挂、一二手房价格倒挂、部分自媒体恶意炒作使多家品牌房企陷入舆论漩涡,再加上小米等非地产公司跨界拿地,以及之前的“夜壶论”、万达“卖卖卖”等,让人感觉房地产行业确实是杂象丛生,但这些只是表象,不是真相。

其次,2018年房地产业的真相是基于多种因素交织下,预期蝶变的房地产业的调整与转型。一是宏观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加大,政策调整加速。如去杠杆到稳杠杆、降准、脱虚向实等,房地产业积极应对。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诱发房地产业风险加大,确保现金流成为房企的不二选择。三是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放松。如坚决遏制价格上涨、房地产税的制订、长效机制的建立等,项目销售压力陡增。四是高标准、高质量、去杠杆、售现房等政策要求,加大了行业发展压力。倒逼房企特别是大型房企改变“拿地、建房、卖房、拿地”的老路子,减少资本逐利的单一模式,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房改的进程,就是在住房需求迭代下的房地产业调整与转型的进程;房改还会继续……这就是常态。

最后,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风口,此轮房地产业调整与转型的未来是什么?应该以何种心态和选择迎接房地产业的未来?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未来房地产业鲜明的标识?2018年房地产业确实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既有来自顶层设计的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也有市场周期的深刻影响,更有时代变革的风云际会。身处于大变革新时代的每一家房企确需“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行业要以一种历史的哲思重新审视房企的自身处境和地产的未来之路。

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这需要中国房地产业及房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营造共生共赢共荣的房地产业生态环境。

共生共赢:用责任价值观营造行业生态环境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家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这要求我们在倡导阳光企业的同时,也要正视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一直以来,潜规则在商业活动中难以彻底根除,影响着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如“高周转”容易造成住宅质量问题,但是在行业野蛮发展期,部分房企注重规模而忽视质量,“高周转”成为行业潜规;近来,房企反腐也不断暴露出房企内部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这些不规范行为在行业被忽视甚至默认,也成为行业内部难以言说的潜规则。

潜规则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若干年来商业伦理建设滞后导致的。它是商业中隐含的文化毒液,导致商业伦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公益广受损害。

走进新时代,在中央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尊重法律底线、重视商业伦理建设、消除潜规则对于行业高效运转的障碍。应该在商业领域中建立经济与正义、人道相一致的秩序,使其不仅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而且能使商业起到激励和促进每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将商业整合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中去。

企业家也必须打造新的商业伦理。这个商业伦理懂得责任、懂得信息化和全球化,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和阳光。这个商业伦理排斥潜规则、提倡公平竞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在这个全新的商业时代,企业有使命感,企业家有责任感。企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杂象丛生的房地产业需要这种新的商业伦理来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而这其中,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众多商业模式的洗礼,而成就的伟大企业和伟大品牌却非常有限。这是因为在构建所谓商业模式时,一些企业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一些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利益的驱使。于是,以“钱”为原点,一些企业设计出种种圈钱、骗钱、抢钱、偷钱的商业模式,反而抛弃了商业的根本——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有益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房地产业也时有发生。如,在国家大力推动租赁市场发展的当下,部分机构设计出夺人眼球的商业模式,但其本质还是依靠资本杠杆、“拆东补西”进行规模扩张,最终导致公司破产、消费者租金被骗,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又比如,2018年,以自如、蛋壳为代表的长租公寓运营商被指责,在资本的推动下,争抢房源抢占市场,助推租金上涨。此外,某长租公寓为加快资金回流,新装修公寓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下,向消费者出租,造成了恶劣后果。

一家企业,做强靠产品、做大靠运营、做久要靠文化。只有良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才能支撑一个企业做强做久,它是业务持续成功的隐藏已知条件。

责任自信: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无论何时何地,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之上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2018年,一些知名房企相继发生了质量问题,房地产业群诉事件数量激增。在其他领域相继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其核心问题还是企业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应该说一些企业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百年企业”的愿景,只想在资本市场快速逐利,从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开始跑得很快,但迟早会或者已经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今很多对立冲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差异。那么,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基业长青的出路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感。责任为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以责任作为价值导向,企业才不会迷失航向、才不会忘记初心、才不会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哀叹。这也是中国建设报社从2011年就率先在房地产业倡导“责任地产”的初心和使命。“责任地产”应该一以贯之地成为未来房地产业更加鲜明的标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经过8年的发展,“责任地产”从一句口号变为优秀企业家和地产人的共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

企业要对自己负责。要练好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企业应该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福利政策,关心企业职工身心健康,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发展平台、更远的职业规划。

企业要对社会负责。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企业要对客户负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铸造百年住宅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着想的行动。房企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铸造好产品上,而不是加快“高周转”,实现规模扩张。

企业要对环境负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企业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局面,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

进入新时代,须有新作为、当有新责任。房地产业健康长效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的、正向的生态环境,每一个参与方、利益相关者都是“共同缔造者”,共同缔造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生态地产。在此过程中,各方主体应恪尽职守,从“责任缺失”到“责任自觉”再到“责任自信”。让“责任自信”成为驱动房企和房地产业调整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责任自信的生态地产,就是以人为本的良知地产,就是高质量发展地产。房企既要独善其身成就其个体价值,也要兼济天下成就其社会价值,理性回归到“建老百姓租得起或买得起、没有质量通病、安居宜居的好房子”。好房子,责任造!这既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必由之路,也应是房地产业调整与转型的返璞归真和未来之路。中国建设报社一直致力于搭建“政企研学媒”共建共治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平台,就是要倡导房地产行业及房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营造共生共赢共荣的房地产业生态环境。

房地产企业家怀有敬畏之心,遵纪守法,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房地产企业以工匠之心铸造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唯有这样,房地产行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