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雄安新区:立城市高质量发展标杆
2019-01-24 13:55:0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陈月芹

近日,国务院在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中要求,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形成河北两翼,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批复明确,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初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对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规划: 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设立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将为中国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探索新模式。批复在紧扣雄安新区战略定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用协同、疏解、结构、生态、韧性、绿色、创新、融合和文化9个关键词总结了雄安新区规划的新理念。他指出,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要求,雄安新区的规划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凝全球智慧、聚中国力量,成传世经典、立城市标杆。

“一张蓝图干到底。首要任务是看懂蓝图,找到自己和总体蓝图对接的方位,正确把握蓝图的战略意图和自己承担的使命。”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文魁在谈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时这样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晋京认为,雄安新区建设绝不能再走由房地产推动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而是要形成生态健康、人与自然融合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

在塑造新区风貌特色方面,批复要求,加强城市设计,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强化规划引导和控制,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塑造体现中华传统经典建筑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貌,原则上不建高楼大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合理保护和利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遗产。

为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批复明确要求,雄安新区要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严禁大规模商业房地产开发。

创新引领: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

作为一座蓄势待发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在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要建设成为绿色低碳之城、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还要创建数字智能之城。

根据批复,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雄安新区将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非首都功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增强雄安新区内生发展动力。

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方面,雄安新区要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优化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生态。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完全是疏解北京的存量。河北缺创新驱动引擎,北京未来的新增长压力可以转移到雄安新区,包括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另外,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产业和人才也可以汇聚到雄安新区。”北京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这样理解雄安新区的“疏解”与“创新”关系。

杨保军认为,雄安新区要以人为核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产业。这也是规划的重点之一。根据承接对象的不同,《规划》强调分类组织创新型社区,如高等院校主导的科学发现型单元、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创新型单元等。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应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雄安新区承载着借助科技创新实现智慧化的重任。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作用正从数字呈现转向智能体验。借助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城市规划将在内容、决策、标准等维度上发生深刻变化。

对此,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张贵强调,“创新不能依靠外部输送,而是要从自身的产业结构、路径依赖等角度去考虑。”

如何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张贵认为,精心规划设计雄安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模式十分重要。要建设包括科技新城、创新创业综合体等在内的创新区,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冀以及全国、全球创新要素资源;要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要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要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于一体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