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征文]路灯 城市 梦想
2019-02-14 10:43:2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张新莉

js5bYW5BC727.jpg

前不久,女儿坐高铁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妈,不用等广播通知,看到公路两侧明亮的路灯,我就知道到家了。”听到这些话,我脑海深处的记忆一下就涌了出来。

作为一名在路灯管理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老人”,我见证了改革开放后路灯和城市发展的变化。而这些小小的路灯,不仅记录了我的工作史,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

上个世纪80年代——

近千盏路灯 照亮回家路

1988年,怀揣着激情,我进入了青州市路灯管理所工作。从那时起,守护城市路灯成为我的职责。当时,青州还是个小县城,城区仅有路灯872盏,分布在范公亭路、驼山路等几条主干道。工作几个月后,我便可以清晰地说出每条道路上有多少盏灯,每盏灯的大概位置。

这些路灯大多为发着白色光的单臂灯,照明范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夜空中点点亮光足以为行人和骑自行车的指引方向。然而,在有限的主干道外,其他道路依然漆黑一片,很多市民回家的路上没有灯光。“让人民回家之路不再有黑暗之处”成为我们在那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上个世纪90年代——

覆盖面积扩大 维修难度增加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摩托车等机动车的增多,群众的照明需求激增,城市新建区域路灯安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不断向背街小巷转移,城区路灯覆盖面积达到了60%。除新建区域安装了路灯外,1997年至1998年,青州先后对尧王山中路、青州中路等路段的部分路灯进行了修复改造,改造后的路灯在外观、照明范围、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路灯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双臂灯、花灯等多种灯型,可以根据不同道路的特征,满足各类道路的照明需求。随着路灯数量的增加以及灯杆高度的变化,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和维修难度也在增加。在维修工具有限的情况下,当年维修人员使用竹梯、双轮车、铁质脚扣攀登灯杆进行维修,身体和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可以说,每一盏路灯下都有安装和维修人员的辛勤汗水。

进入新世纪——

多功能路灯 演绎城市美丽

千禧年后的10年间,全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青州在路灯安装、改造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从2000年的8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4030万元,安装路灯从2000年的388盏到2009年的7316盏。路灯在原先单一的照明功能上,增加了点缀景观和装饰建筑物的功能。这些具有装饰功能的彩灯,不仅照亮了夜晚道路、提升了群众出行的安全性,而且极大地修饰了夜晚的城市面貌,重新诠释了城市的美丽。

改革开放不仅使国家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也让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路灯管理工作借助机械化、科技化的力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维修、养护方面,竹梯、双轮车渐渐被路灯维修专用汽车取代,既保障了维修人员的安全又提高了维修效率。更让人骄傲的是,2005年,结合实际情况,青州城区主要路段安装了路灯自动化监控系统,养护人员实现了足不出户便能对路灯电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有路灯出现问题,系统自动报警,监控中心即刻便能派出检修人员进行抢修。

2010年至今——

反映城市文化 助力宜居建设

2010年至今,青州路灯管理所进行了改制,并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先后完成了东红路、花都大道、南环路等道路路灯新建工程以及尧王路、范公亭路等道路路灯改造工程。近10年来,新安装路灯1.35万余盏,总投资约1.695亿元。截至目前,青州共计安装路灯5.5万余盏。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路灯照明建设的发展、城市面貌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从1988年的872盏到如今的5.5万余盏,路灯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照明,它也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印记。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东方花卉之都”,在路灯造型上充分展现了“古州”、“花乡”的特点。例如,范公亭西路和青州古街遥相呼应灯笼造型的路灯、海岱路用红绿灯管编织成的仙客来造型路灯。为创办“节约型城市”,目前,部分路线的路灯换成了LED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青州利用先进技术、材料,实现了节约型、智慧型城市的建设。

进入新时代后,路灯的功能早已不是单纯的照明,伴随甲子文化园、南阳河绿化工程等城市生态项目建设,彩色映射灯、大型探照灯等被广泛采用,使云驼风景区、南阳河畔的夜晚呈现出别样风情。现在,有路的地方普遍都有路灯。青州路灯的独特造型,不仅展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添砖加瓦。

一盏路灯,照亮回家的路;一盏路灯,渲染夜光下的美景;一盏路灯,体现城市几十年的变迁。一盏路灯,一座城,一种回忆,一段复兴路。


ggkf40.jpg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