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新春走基层:暖暖的敦化
2019-02-19 10:13:4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赵君利

sunyf9258.jpg

“来东北玩儿吧,甭管外面多冷,到咱家里都暖和。”

这是东北朋友对外发出邀请的常用句式,虽隐含着几分客套却并不失真。身处冰雪严寒中,没有什么事比暖意融融重要。让家里暖和起来,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猫冬习俗的人们来说,既是需求也是浓浓的情怀。

老姜心里自然更清楚这一点。作为一名老供热人,他目前执掌着一家负责3.8万户家庭、十四五万人供热的民营企业,覆盖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近1/3的人口。

老姜这家企业原隶属于当时的敦化市建设局,2005年整体转为民营性质。克服了转制后“种种不适”后,老姜带领着一班人开足马力、改革前行,“向发展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发展必遇拦路虎,例如敏感的煤炭价格。没了财政兜底,供热企业在保证质量不打折扣的前提下,更要精打细算、掰着手指头“过日子”。自2012年当地供热费用定为每平方米26元后,至今连续7年未作调整,煤价却连年上扬。据介绍,吉林本地少产优质煤,多数需要从黑龙江引进。受到鸡西等地年产15万吨以下煤窑全部关停、国家治理超限运载车辆力度不断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煤价从此高企不下。

“比如热量5000大卡那种煤,当初每吨算下来500多块钱,现在差不多要七百三四。”老姜说。

在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下,这家供热企业逐步焕发出活力——转制前,企业正式员工有83人,供热面积75万平方米。如今,企业正式员工缩减至70多人,供热面积却达到300万平方米,并以每年二三十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供热质量相比以前有了更大保障。无论立足长远还是受情势所迫,回过头看,当初这一带有几分风险的探索如今已有收获。

今年春节前,老姜照例认真做好了供热设备的巡检。可大年初一的下午,锅炉房排渣系统的一个部件却突然停摆。老姜当即与长春的供应商取得联系,并让对方安排专车将配件急速送抵敦化。与此同时,数十名员工放弃休假,在锅炉房内争分夺秒、连续奋战,统筹修理工序。排渣系统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供热恢复正常。

老姜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和同事们用付出和值守换来了这座东北边境小城冬日里的祥和,也温暖了李振国的家。考虑到孩子高中求学,李振国举家从村子迁入城市,住进由老姜所在企业负责供热的商品房小区。暂别了几十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进楼房的他尽管有些不适,但对于取暖之事却表示“没得说”。

在当地农村,烧火炕是通行做法。李振国彼时每天一大早起床后,会先把备好的玉米荄子和树木枝杈填进炉灶。这样烧一次,屋里可以暖和大半天。傍晚前后再烧一次,家人便能在炕上暖暖睡下。东北地区后半夜气温骤降,清晨时分,火炕已经微凉。李振国现在不用再操心这些。10月15日进入采暖季,家中温度始终稳定在22摄氏度。能让孩子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备考,他觉得取暖费交得值。

和李振国先后住进楼房的还有同村亲戚贺秀凤。尽管那是大石头镇一栋年代久远的学校家属楼,供热用的是小区锅炉,可效果毫不含糊。这栋楼两年前进行了暖房子工程改造,她还专门在家中改做了地采暖。今年春节,室内温度多在25摄氏度上下。“晚上洗完衣服不用晾,直接平铺在地板上‘烤’。”贺秀凤很满意,“不管外套多厚,转天一早准保干透。”

距大石头镇十公里外,增益村村民们的家也越来越暖和,渐渐富裕的人们把建新房作为首选。茅草屋逐渐消失,一座座经济、实用的砖房成为多数家庭基本配置。很多人还加设外保温层,换上了中空玻璃外窗,把房子“武装”到极致——火炕烧得更热更持久。

一进入冬季,村民们还会在房子外围的向阳一侧搭起塑料大棚。物料工艺简单,效果却着实喜人,中午前后大棚里温度常常高出室外超过20摄氏度。大年初二,敦化市遭遇寒流,日间最高气温骤然跌至零下15摄氏度。但这并不影响村民刘志江披着薄外套,招呼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团坐在大棚里把酒言欢,毫无违和感。

比起楼房,刘志江对自家冬季采暖的效果还算知足。他坚持认为冬天睡火炕更符合农村人的生活习惯,还有助于祛除人体湿气。不过刘志江也有羡慕城里人的地方,盼着像他们一样,冬天在家中也能随时用上热水。而增益村供水一直有固定时段,一日两次,无法接用热水设备。

“有的村子已经全天供水了,希望增益村也早点实现。”刘志江道出新春愿望。

在城市另一端,老姜也有着一番期许:他盼望政府部门对用户基础热费制定出更为统一且合理的标准,适当减负有助于自食其力的民营供热企业良性发展,“敦化市现在基础热费(率)是20%,企业投入不少,应酌情作些调整”。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