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立足实际 创新模式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19-03-13 13:06:19来源:中国建设报

宁波:“五化并重” 系统治理

宁波市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及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探索实施系统化治理、协同化共建、一体化服务、多元化保障、全民化参与的“五化并重”的工作举措和系统治理的模式。

增强统筹领导 探索系统化治理路径

从规划、机制、立法等方面着手,宁波市强化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加快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合力。一是规划引领当先锋。2018年印发《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2年)》,对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明方向。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专门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于2018年10月8日实行集中办公,实现实体化运作,形成以“垃圾分类专办统筹领导、各级部门协同配合、各区(县)市党委书记亲自领导、社区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法规支撑强有力。宁波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列入地方立法计划,设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共同担纲的“双组长”制立法起草小组。目前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审议,《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分类标志》等配套政策及标准的起草工作均已完成。

突出全面覆盖 构筑协同化共建格局

坚持社区为主。探索实行社区自治模式,通过开展织网行动、敲门行动,加强社区分类宣传、知识科普和源头分类引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楼道组长、保洁人员、居民每一个社区角色的重要作用,以“我就是影响力”的主动性全面激发居住小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党政机关引领。2017年从党政机关开始,严格落实培训考试、设施设置、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四强化”,科学实施绿色办公、源头治理、定时投放、示范带动“四提倡”,加快推进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学校教育先行。每年召开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会,目前全市共有548所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五个一制度”(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出版生活垃圾分类幼儿、小学、初中读本,开展“高校+中小学”、“高校+幼儿园”的“1+1”结对服务活动。

强化全程把控 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

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针对“四个环节”前、中、后端同步推进,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确保全程可控。分类投放注重引导。为每户家庭配置分类专用桶、袋,居住小区设置4类垃圾桶,同时优化小区分类垃圾桶点位布局,垃圾桶每日清洗、定期消杀,并结合示范创建、典型培育,强化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激励引导等方式,深入推进居民源头精准分类,使居民对垃圾分类有热情有兴趣,变“要我分”为“我要分”。分类收运精细规范。购置192辆分类收集车,新建6座总规模为3450吨/日的分类转运站,设立有害垃圾收集日制度,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利用“我要换糖”、“搭把手”资源回收平台,积极打造“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智慧型”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线上线下回收。分类处置“邻利”高效。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现场驻点等形式,切实解决难点问题,变“邻避”为“邻利”。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

为扎实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分类成效,以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为主线,项目化推动发展,智能化创新手段,长效化健全考核,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是世行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二是智能科技与分类行为有机融合。三是考评监督与长效管理双面驱动。

创新宣传品牌 打造全民化参与平台

开展全媒体多样化宣传。发布10多部《我就是影响力》系列垃圾分类宣传视频,举行“垃圾分类公益创投大赛”等活动,提升全民分类意识。开展互动式全民化参与。“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目前已有2.6万人次参与其中。开展全覆盖分众化培训,成立市、区两级讲师团,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宣传培训,4年来累计组织各类培训1700多场次、直接培训11万余人,让更多市民将分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