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从盐碱滩涂到海绵新城的绿色蝶变
2019-04-18 11:52:49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杨梦晗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37年召开的最近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给出的科学指引。它的科学性在于三个前置条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必然是一条创新之路,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积累经验,试点先行和及时对基层的创新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通过“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无疑是最佳的“两驾马车”。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14日视察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时,强调“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的关键原因所在。因为早在2007年11月18日,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就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而这座“国际生态城”最终落户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它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简而言之,也就是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探路。

如何才能做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截至目前,无论是纵观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还是中国的创新实践,旨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正因如此,天津生态城加入了积极申报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行列,并在2016年4月成功成为第二批全国试点城市——天津两大示范区之一。成为试点不易,做好试点工作更难,尤其是要将一片由三分之一盐碱荒地、三分之一废弃盐田和三分之一污染水坑组成的30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的“生态禁区”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绵城市”,志在成为中国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典范,无疑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认知,便是第一道难关。

摸清家底,因地制宜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此话对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者而言,恰如其分。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个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生态环保领域和城市建设方面的重要合作项目,如何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实现“四三二一” (四个领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三和三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两个目标:实现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目标;一条道路:努力走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的奋斗目标。

尽管如今提及天津生态城和海绵城市,大众早已不再陌生,但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到实处,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印象认知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摸清家底”。

天津生态城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距滨海新区核心区约15公里,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原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东侧,是滨海新区沿海城市发展带的北翼。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地貌形态属海积低平原区,地势总体较为平坦。气候属于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特征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年平均降雨量602.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蒸发量为1750-1840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左右。

据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生态城所在的滨海新区淡水资源天然不足,人均水资源量18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3、世界平均水平的1/50,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生态城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外调水,供给的水资源主要满足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严重缺乏。静湖、故道河作为生态城水环境核心,需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随着生态城建设发展,建成区面积增加,面源污染量逐年提高,面源污染随雨水径流通过泵站集中入河。同时,试点期之初,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为一级A标准,进入水体的水质与地表水Ⅳ类水质尚有明显差距。城市建设面源及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已经对城市水体水质产生不良影响。淡水资源缺乏,加上三分之一是污染的水面,如何改善城市水环境、节约利用水资源是生态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衡量生态城建设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在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是“摸清家底,因地制宜”,这也是生态城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上述现实同“四三二一”的远大目标一比,活脱脱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天津生态城建设者的步伐,因为他们深知“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是‘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更何况,海绵城市建设还能为天津生态城建设“锦上添花”,传承始于三国时期漕运古道的生态文化,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天津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将治理污水库列为生态城环境建设工作的“一号工程”,并充分借鉴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确定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的原则,结合不同项目特定,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产业引进和生态住宅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方面,2008年生态城组织开展“污水库底泥以及污水库和故道河水体”环境治理。2011年年底,完成污水库彻底治理,治理污泥385万立方米、污水215万立方米,昔日的污水库焕然一新,成为水清岸绿的静湖。2009年10月,蓟运河故道示范段生态修复工程也启动建设。至2013年6月30日,天津生态城完成310多万平方米绿化,公园、道路、街角、小区到处是绿、满眼是绿,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盐碱荒滩面貌一新。与此同时,在保留河湖水系现状的基础上,注重建设道路、小区、广场、绿地雨水收集、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初现成效,建设海绵城市的生态基础条件非常好,无疑为天津生态城后来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先发优势。

规划引领,标准先行

不仅如此,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忌讳是“为海绵而海绵”,项目应实现景观和功能的有机融合,正所谓有景观无功能是“花架子”、有功能无景观属“傻把式”。因此,天津生态城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功能、内涵相互统一的原则,结合新加坡“ABC(活力、美丽、洁净)”治水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有机融入各类建设项目中,丰富和提升城市功能。一是海绵设施与景观结合:在水系两岸全部采用生态岸线,减少硬质铺装,既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滨水活动空间,同时通过绿化对表层雨水径流的过滤作用,减少了雨水对河道的污染,保证了水质稳定。二是海绵设施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在公共开敞空间或者集中绿地,因地制宜地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或旱溪,弱化场地空间的“生硬”感,提升近人的氛围,丰富了场地功能。三是海绵设施与建筑功能相结合:在办公建筑和学校建筑,生态城设置了很多屋顶花园,在实现雨水滞蓄、净化功能的同时,满足办公人员休闲和学生活动的需求。

然而,如何判断城市建设成效?需要首先确定标准!这也正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订《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关键因素。而天津生态城早在2008年成立之初,就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的理念纳入到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之中。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生态城是用国际领先标准指导建设的生态之城。生态城建设之初,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提出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用来指导规范生态城市的建设,这些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 、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水质、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绿色建筑100%等4项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不过,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仅有项目层面的标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源头上“坚持规划引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据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08年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就获得了天津市政府批复,明确提出“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加强地表水源涵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在天津生态城内结合建设项目设置雨水收集处理利用设施,收集雨水主要用于景观补充用水和绿化用水,开展雨水综合利用示范。”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指导下,制定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雨水专项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

雨水专项规划方面,雨水利用主要有屋顶集雨系统、雨水渗透、雨水回灌、人工湿地调蓄、开发地下蓄水池等多种途径,通过雨水利用可以达到缓解水资源紧张、消减洪峰流量的目的;绿地系统规划方面,建筑物屋顶、阳台、架空层及空中花园绿化普及率达到80%;覆土厚度大于0.3米的地下设施屋顶应进行绿化;新建工程应将屋顶花园纳入整体规划并按照荷载要求进行相关的结构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2009年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国内首套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准的强制项中明确,冲厕、绿化、洗车、室外景观等采用再生水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优选项中明确,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方面,2010年生态城制定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中明确,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场地内可绿化场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宜结合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全方位立体绿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对此表示,与部分生态城市的高投入相比,天津生态城建立了整体长远目标,以人为本,在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广绿色建筑,组合成为生态城市,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体现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意义。在天津生态城规划方案总设计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看来,天津生态城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中新两国政府对生态城规划建设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两国高层协调会议,针对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决策;在项目初始就组织高水平的联合规划设计团队,采用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来支撑最终方案的形成;生态城管委会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划,不随意修改规划,保障了规划理念的“原汁原味”落实;建立了定期规划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不断完善。

注重实效,扩大示范

科学的规划引领,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序曲”。众所周知,海绵城市建设因涉及行业、领域、部门、工种众多,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才是确保实效的关键因素,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对此看法深表认同。正因如此,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不仅重视规划引领,同时也十分注重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生态城将蓟运河、蓟运河故道、静湖三个水系的7.6平方公里水面和2.4平方公里滨水湿地完全予以保留,作为城市禁建区。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3年斥资10亿元治理营城污水库,形成静湖。水面面积117万平方米,库容300万立方米,既是城市景观湖,也可用于汛期排涝和调蓄。治理完成蓟运河故道示范段,长度3公里,水面面积60万平方米,两岸湿地面积42万平方米。

三是低影响开发。天津生态城在城市建设时,通过限制和鼓励两种方式,实施低影响开发。例如在规划建设时,严格控制绿地率等指标。在绿色建筑管理中,鼓励采用垂直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

天津生态城通过2年多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积累了一定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也在国家考核、业界评价及社会效应等方面交出了阶段性答卷。凭借海绵力量,“它从一片盐碱滩涂蜕变城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然而,为达到试点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后续工作仍任重道远,而要最终实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目标,更需要付出长期性常态化的努力。为实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指导,生态城已编制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设施运营维护标准》,为后续运营维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生态城将严格按照维护标准要求,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明确相关运营维护责任主体,建立更加完善的运维保障与考核制度,并计划建立智慧管理平台,形成可追溯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信息数据和动态反馈机制,最终确保海绵城市设施能够发挥长效显著作用。

截至2018年底,天津生态城试点片区内共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11个,其中示范项目68个,总投资40.7亿元。在68个示范项目中,已完工项目41个、在建项目15个,项目完成比例约60%,建成面积约12.78平方公里,占试点片区面积比例56%,完成投资30.5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比例75%。2019年将是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期结束、接受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考核的一年,在这一年,根据建设计划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设计,仍需完成项目25个,其中源头类项目19个,主要为公园、商业和住宅类项目,包括中新友好公园温室、华强酒店海绵设施建设项目和世茂18A住宅项目等;过程类项目2个,主要为公园和道路类项目,即永定州组团雨水调蓄及初雨净化工程提升和汉北路(中央大道~中新大道)道路工程;末端类项目4个,主要为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和泵站末端湿地类项目,即故道河河道北段清淤工程、合建泵站末端湿地改造提升和青坨子泵站末端湿地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生态城将达成“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的规划目标,力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典范,为试点期划上圆满句号,同时开启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全域推广的新篇章。中规院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全教授长期关注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与发展,曾多次到现场考察指导,他认为“天津生态城把海绵城市作为城市生态化建设模式的必然要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十年坚持,成效显著。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制度保障,慢工出细活,进而在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精品片区等多个方面持续创新,为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案例,为新城新区建设模式探索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示范样板。

谈及天津生态城的未来,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天津生态城将本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市场运作、问题导向、追求卓远”的发展原则,按照“构建创新体系、强化生态特征、促进开放合作、升级和谐共享、推进协调共赢、开展复制推广”的发展战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制度的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打造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韧性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为如何通过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完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生态城样板”经验模式。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