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探索中国特色滨海海绵新城样板
2019-03-11 00:00:00来源:中国建设报社    作者:吕红亮 熊林 杨德凭

编者按: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高度重视顶层设计,规划设计引领,建设统筹推进,组织国内专家团队先后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形成了专项规划总体统筹管控、系统化方案整体谋划建设的规划设计体系,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此外,天津生态城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项目全流程管控,建设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以确保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实施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天津生态城逐步形成了“规划引领、制度保障”的建设模式,为北方滨海新城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引 言

海绵城市,在“建设热”的背后,也面临着“问题多”,而且大多属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的“新问题”,这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业界的共识。面对“新问题”,必须“坚持创新、敢于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创新”,唯如此,才能增强领导和决策中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才能做到“会干善干”、“善作善成”。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把顶层设计搞好、搞慎重,考虑系统化,同时还是要试点进行,有了实践的成果之后再推开”,因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改革如此,海绵城市建设更是如此,这也正是国家三部委推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天津生态城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顶层设计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全局性。牢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搭好“天线”,顶天更宜高瞻。在制度保障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接好“地气”,立地方可生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创新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生态城市”样板的建设思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的认可。

重视顶层设计,规划领航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重要性的重要论述之一,也是他再三强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原因所在。作为决定着城市发展方式的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正因深谙这道,天津生态城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便十分注重“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这一基本原则,不惜聘请国内业界一流的团队,科学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旨在从源头做好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正确指导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困境。

据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熊林博士介绍,生态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于2016年,后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新要求,于2017年对专项规划进行了深化。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确定了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和连片示范效应6大类共20项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年悬浮固体总量去除率为65%,雨水资源利用率为2%。

规划构建了“洲水基质、蓝绿双廊、多点分布”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洲水基质”指规划区内的静湖、永定洲、白鹭洲、新津洲、问津洲和鹦鹉洲,承担着雨水资源调蓄利用、径流污染净化、野生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作用,是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底线。“蓝绿双廊”包括水系廊道和绿地廊道,其中水系廊道指蓟运河、故道河和惠风溪,具有雨水调蓄转移、水质净化、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作用;绿地廊道指甘露溪、琥珀溪、吟风林和生态谷,具有涝水行泄、水质净化等作用。“多点分布”指由城市公园及分散式湿地构成的斑块,承担着城市雨水滞蓄、水质净化、雨水利用等多重功能。

在海绵城市空间格局的引导下,重点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进行了系统规划。①保留并开挖河湖水系,保障雨水调蓄能力,整体竖向抬高,确保源头排水通畅,合理划分排水分区,按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共同保障城市水安全。②河湖水系全部采用生态岸线,结合地块建设条件,恢复自然水文循环,着力修复城市水生态。③整治黑臭水体,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系统治理河湖水系,以汇水分区为单元,按照源头-过程-末端进行系统治理,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④源头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利用各类海绵设施净化雨水,加强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以排水分区为基础,以雨水综合控制为导向,规划划分了6个一级管控分区和17个二级管控分区,确定了各级管控分区和控规地块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探索了系统治理思路下的海绵城市控规化管理方法,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实施落地。

立足客观实际,设计总控

就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建设之初,中新两国框架协议确定其要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板”,努力实现“三和三能”(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因此,天津生态城海绵建设的初心即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践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样板。

正因有了上述高标准和高要求,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重要性不言而喻。天津生态城系统方案编制团队通过前期的现状踏勘与调研,识别出主要需要解决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天津生态城供给的水资源主要保障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水环境问题,天津生态城主要水体2016年入河的污染量超过Ⅳ类目标下的水环境容量,现状情况会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的系统方案。在水环境方面,技术团队结合城市竖向、雨水管线规划建设情况,以受纳水体为单位将试点区分为4个汇水分区,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入河污染物总量、活水换水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确定了污染削减要求,并分配到各汇水分区,进而对各汇水分区分别提出污染削减方案。通过现场踏勘情况、地块绿化条件及竖向高程分析、居民需求调研等工作结果,确定了近期各汇水分区可实施的建筑与小区类、公园与绿地类和道路广场类源头减排项目,采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雨水桶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雨水径流控制目标。同时在泵站集中排口后建设多个人工湿地,通过末端湿地进一步削减入河雨水的污染物。近期生态城试点区通过62项源头减排项目、7项过程控制项目、9项末端及系统治理项目的建设,实现水体达到并保持Ⅳ类水质的目标。

在水资源方面,天津生态城通过对非传统水资源需求量的预测,结合区内再生水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和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进展,对2019年生态城试点区内非传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中,再生水为水质水量较为稳定的水源,可用于生活冲厕用水、湖泊水系生态补水、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等,在统筹水资源调度时充分考虑优先配置使用再生水,完善再生水设施。雨水利用以小规模、分散式综合利用为原则,合理选用雨水罐、多功能调蓄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区域内道路浇洒及绿地灌溉等。污水处理厂尾水可作为生态补水资源化利用,参与水文大循环,弥补生态用水的不足。

科学的系统方案,最终需要通过项目建设方可落地。天津生态城根据统筹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安全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保护方案中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需求,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项目可实施性分析,合并同一个项目对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安全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改造内容和要求,制定综合项目的建设任务。

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精准对焦的系统解决方案,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无疑迈入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护航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规划难,建设更难,随着近年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这已成为业界共识。若无强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再科学的规划方案,也只能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层面。因此,天津生态城管委会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为了有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天津生态城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初就率先成立了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为管委会主任,副组长为管委会副主任,成员包括管委会、财政局、城管局、环境局、经济局、中新合作办等管委会相关局室,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领导小组下设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管委会建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生态城海绵城市政策与保障措施制定,项目建设、验收等监管,补贴资金管理,建设经验和成效总结及推广等工作。为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强化协调统筹,确保协同协调到位,生态城管委会印发了《关于建立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推动协调机制的通知》,建立了协调机构,确定了工作例会、项目审查会等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明确了职责分工和责任落实,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

不仅如此,据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管委会领导不仅多次听取海绵城市工作汇报、带队到其他试点城市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还时常到项目现场指导督促,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品质。

完善的机制体制要发挥出实效,离不开严格的管控制度。为此,天津生态城除了建立科学的机制体制外,同时结合实际建设需要,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在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规划验收等各环节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立规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在生态城管辖区全域实行。

据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印发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要求纳入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和“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核范围。而且,为了提升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天津生态城海绵办还印发了《关于规范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预审查规划预验收程序的通知》,在方案、施工图、验收阶段增加了海绵城市建设审查要求。在设计阶段,建筑项目完成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审查,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它项目完成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审查,方可办理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建筑项目完成海绵城市施工图审查,方可进行室外施工。建设单位需报送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成果,经审查、修改后,将最终设计成果报送至生态城海绵办,领取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和施工图预审查意见书,预审查意见书在办理相应规划手续时,一并提交给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预验收阶段,建设项目完成海绵城市规划预验收,方可办理规划验收许可证。建设单位需组织编制海绵城市规划预验收报告,生态城海绵办组织各方对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规划预验收,各方在查看海绵城市规划预验收报告和现场情况后,签署意见,预验收意见书在办理规划验收手续时,一并提交给规划管理部门。

再严格的管控制度,若无具体的量化标准,管控本身也就失去了科学性,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天津市已先后出台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天津市海绵城市设施标准设计图集》、《天津市雨水径流量计算标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天津市盐碱地园林树木栽植技术规程》、《天津市园林绿化植物名录》等地方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天津生态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与验收评价标准》,共同构成了生态城海绵城市标准体系,为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

面向建设全程,平台管理

据熊林介绍,天津生态城为强化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管理,依托公用事业运行维护中心,专门搭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监测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管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监控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管理海绵城市监测数据、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公众参与和支持相关部门联动与决策等。

按照上述功能定位,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管理监测平台分为建设管理、监测监视、模拟评估、PPP项目管理、公众信息反馈、海绵相关文件6部分。其中,建设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审查和验收评价、施工过程和竣工影像等资料,资金使用管理主要是对项目投资总额、资金使用、中央专项资金拨付等情况进行管理。监测监视子系统将各监测设备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合分析,检验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该子系统基于二维GIS平台,由现场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网络、监测数据管理服务器等组成,监测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气象、水文地质、河湖水系、排水分区、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等。模拟评估子系统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线上评估,以海绵城市数学模型为驱动,围绕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SS总量去除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以及不同建设节点的建设效果进行模拟评估。PPP项目管理子系统实现对PPP项目的综合管控,公众信息反馈子系统主要是处理公众对生态城海绵城市的意见和建议,海绵相关文件包括国家、天津市、天津生态城发布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规划、会议纪要、宣传报道等文件,可在平台上供管理工作人员使用。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