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对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让它融入生活 ——专访长沙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
2019-04-30 10:45:34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忠山

编者按:

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条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脉,交织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肌理。我们从历史中跋山涉水而来,又在不同时代创造新的高峰。在不断向前的征程中,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力量、明确方向,这些都隐藏在我们的文化肌理中。城市发展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需要建设者们脚踏实地、守正创新。

近日,《中国建设报》"家国天下"系列活动走进了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湖南省长沙市,与长沙博物馆负责人展开对话,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动力,触摸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脉络,探寻城市发展的力量根源……

湖南省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李历松

日前,一场熊熊大火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顶部塔楼燃起,让这座超过85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遭受重创。在国内,这次事件引起了公众关于博物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大讨论。文物的背后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对历史文脉最好的保护是让它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古为今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了湖南省长沙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探寻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

建筑和规划要加强  历史研究、转化与表达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古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它记载和再现了特定历史时空里人们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也是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李历松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厚土,不管是在建筑形式、建筑美学还是城市空间等方面,都有很多科学的经验,关键在于加强挖掘和转化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要求早已明确。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近年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坚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系统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

“我有很多研究建筑和规划的朋友,大家都认为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挖掘不够,而是过多地引进外来文化和思想,导致很多地方拆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不伦不类,难以融合。”李历松认为,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都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根源和灵感。本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坡子街、五一广场以及潮宗街、东牌楼等建设工地,发现了宋代长沙城墙、城内排水设施、城市街坊等遗迹,再现了两宋时期潭州城市风貌。“长沙古城在城市规划、空间美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理念和思路,而我们的研究还不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多元化时代不同文化可以并行,不是要屏蔽掉什么,而是要实现融合。西方文化很强势,一些人产生了盲目崇拜,拿过来很多表象的东西,但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内容。”李历松认为,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更好地转化和表达出来。

倡导有中国智慧的生活方式

在文物之外,历史文脉的延续还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家风文化的继承上。“中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构建是跟自然打通的,我们通过家庭伦理、家风文化来构建这种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跟现在的环保理念一脉相承。”李历松认为,我们要寻找一种中国智慧的生活方式、要充满自信地往回看。回看并不是要完全遵守孔孟儒学礼制,那些东西都是表象,核心是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方式。

在李历松看来,工业文明对生态平衡的冲击很大,这跟中国朴素的传统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一样。前者追求征服自然和极致享受,但中国做事讲究“度”,知足常乐、隐忍、谦谦君子、过犹不及,这是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处。“我们很早就知道不能做到极致,要留有余地。比如在建筑上,古代帝王的宫殿卧室都不大,基本上一二十平方米,很有尺寸感。”他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智慧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wuq94191-wps图片_meitu_3.jpg

从宏大主题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中国智慧。“古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人的本能,比如陶瓷、玉器等都源自生活、记录生活,寄托人的情感,很多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在几百年甚至1000年前就已经风靡了。”李历松表示,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内涵丰富,不一定是很高级的、为宏大主题服务的东西,而是一种亲密的自我认知。比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屋里挂了一个“福”字,这个字传达出来的场景就很有生活气息,具有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再如长沙窑酱釉双鱼形背水壶、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壶等,都记录了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和谐之美。

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从延续的历史文脉中得到什么启发?在李历松看来,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应该追求知识、成长,尊重集体也尊重个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不能任由社会撕裂化发展,同时更加尊重自然,把自然当作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追求物质是生活需要,但无穷无尽的利益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东西还是要有‘度’,把尊重自然、和谐相处贯穿始终。我的办公室虽然乱一些,但我的生活以书为主,穿着打扮不追求名牌,讲求舒适最好,有发自内心的自信。”他认为,美好生活归根到底是一种有节制的健康生活方式,多元化时代人的自信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共融共生。

在历史文脉和  “家国情怀”中寻找启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探寻历史文脉中的“家国情怀”很有时代意义。“家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纽带,以长沙博物馆来说,我们在文化展出时非常重视教育,艺术是儿童看世界最好的窗口。我们从亲子、家庭、成长入手,把历史讲得更生动,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李历松认为,展示历史文脉中的“家国情怀”不能把历史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历史走进生活,还原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文化中。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家庭一直是集中展现文化场景的重要环节。李历松认为,中国家庭是文化和生活的结合,不光是为了生存需要,而是要有一种仪式感。通过家庭关系的构建来表达对自然、亲情的热爱,最终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方式里,又表现在各种器物上面。“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非常丰富和讲究细节,比如茶文化中茶具、香料的使用就有很多礼仪表达。曾国藩家书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强调先治家再治国,家和国是贯通的,这在近代湖南涌现出的大批革命志士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历松认为,历史文脉与家风文化、生活方式是互相关联的,研究行为背后的文化力量非常有价值。

wuq94194-wps图片_meitu_6.jpg

在当代,文化的价值还在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李历松表示,长沙博物馆的研究认为当地的历史文脉对城市发展带来两个启发——创新和务实。比如,在商周时期长沙地区就进入了青铜时代,西周时期长沙地区存在一个具有发达青铜文明的方国,以宁乡县黄材镇为中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大批精美商周青铜器,被学术界誉为“南中国商周青铜文化中心”。李历松认为,不管是青铜器还是后来参与世界贸易、“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长沙窑瓷器,都体现出中国历史文脉中的创新基因。创新精神在近代表现为求新求变的图强精神,这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都有体现。在新时代,这种创新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还有就是务实。务实有两方面,其中之一是实用主义精神,但更高级的是把务实上升为哲学道理,比如王船山(即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构建了一个理势合一的唯物哲学体系,格物就是为了用,经世致用、不断完善,因此历史上湖南地区有很多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社会构建。”李历松认为,务实不是简单的实用,也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要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这种务实精神要贯穿到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