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推进职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职业院校吸引力
2019-05-08 11:21:2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吕斌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吸引力不够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职业院校的短板。笔者认为,随着教育需求日渐个性化、多样化,职业院校也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方案》精神,通过拓宽入口、优化过程、着眼出口,以新能力、新供给、新质量来满足新需求、激发新活力。

拓宽入口

以选择的多样化增强吸引力

一是打造学校品牌。《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职业学校要把打造示范性学校、优质学校和高水平学校作为发展目标,全方位提升学校知名度、打造学校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二是建设骨干专业(群)。根据《方案》,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职业院校应以建设骨干专业(群)为目标,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建设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群)、特色专业(群),为学生打造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载体和平台。

三是拓宽入学渠道。《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职业院校应以高考为基础,并通过单独考试、综合评价、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渠道招生,为不同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机会。此外,还应畅通培训渠道,让一线生产者有机会随时接受职业培训。

优化过程

以教学的个性化增强吸引力

一是优化培养目标。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职业学校必须回归初心,按照《方案》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是优化管理机制。虽然“我的专业我做主”,但是很多学生在初次选择专业时存在参照系模糊的问题。因此,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给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调转期,让学生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让职业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技能培养和个人发展。

三是优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特色,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灌输式、大班化的教育模式既难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也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教学策略,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选择。

四是优化课程内容。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出现“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教”的现象。《方案》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职业学校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关键能力,让学生在面对职业变化时,具备学习应用新知识并内生新技能的能力。

五是优化教学方法。回归职业教育本真,突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积极参与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即生产、学习即工作、过程即考核、产品即成绩”,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是优化数字资源。《方案》强调,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如今,互联网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途径更加便捷。职业院校要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打造“互联网+”个性化学习平台。

七是优化活动课程。当前,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课堂边界、学校边界、求知边界,让“万维空间”成为“三尺讲台”的最大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学习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建各类社团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三尺讲台”的价值。

八是优化评价体系。《方案》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院校也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思想道德评价为先导、以纵向评价为主线、以技能评价为重点、以个性评价为核心,推行过程评价、强化自我评价,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着眼出口

以成才的多路径增强吸引力

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应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提升学历水平创造条件。《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职业学校要积极构建并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操作性强的专业推广现代学徒制,将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看到“入口即出口、入学即入职、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希望,不为就业所忧、只为就业所谋。

三是深化创业教育。职业院校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建专兼结合、校企共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发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完善创业实践和服务体系,引导学习者自主创业。

四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院校要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机会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接受国际教育。

五是强化终身学习服务。职业院校应适应学习终身化的要求,开展职业培训,通过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丰富灵活的形式创造各种终身学习的机会,让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职业教育和培训,让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职业院校还应跟踪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为学生提供终身服务,做学生永远的“娘家”、固定的“充电站”。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