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四大变革成就未来城市的镜像孪生
2019-05-09 12:01:41来源:中国建设报

微信图片_201905091151225_meitu_9.jpg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保军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作用正在从数字呈现转向智能体验,借助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未来城市将会在规划内容、决策机制、建设标准、编制模式四个方面发生变革。

未来城市将是镜像孪生。从雄安新区开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展开了广泛持续的跟踪研究,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城市成长方式,我们称之为镜像孪生。今天类似的理念也被运用到城市的语境当中,通过参数化设计、三维仿真、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和手段,建立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全息映射和有序联动,在虚实交互当中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数字化治理。而未来,镜像孪生将成为5G物联网时代的重要应用场景。

围绕镜像孪生这一特点,我们思考:第一,在虚拟城市层面,下一代的城市操作系统是怎样的?在实体城市层面,下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将是怎样的?当然数字城市和实体城市两套系统是紧密关联的。

第二,在运营模式上同时具有这两种工具的城市应该如何建成和运营。雄安新区的尝试蕴含着新一代城市操作系统的可能性,它一定是以空间为核心的。全域数字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这意味着无论是资源管理还是空间品质提升,我们必须有量身定做的顶层工具、数据逻辑和计算规则,我们需要建构空间单元ID(身份标识号码)体系,为数据和信息提供空间化的定位。

如果说淘宝是以人为ID、京东是以物为ID、交通是以车为ID,我们是以空间ID作为入口,系统性集成来自城市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全要素信息,我们要深入思考这套空间单元和编码系统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搭建多种工具融合的底层平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基于城市尺度实现构建级的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以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实现不同专业领域的交互统筹,在决策实施之前,对方案构想有更为智能的模拟和推演。其中,之所以称之为操作系统而不是决策系统,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将不仅为政府服务,更要通过APP和网页端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广泛的社会赋能。

数字的集聚和共享不仅带来管理的智能,更重要的是开启大众的智慧。基于开放众规的理念,需要对城市数据安全体系以及建设方式有更多的思考。而针对技术如何在严格遵循隐私保护准则的基础上,兼顾更为开放的数字赋能,这需要在数据分级、分类开放的基础上,建设适应多种使用场景的全民可操作使用的系统。

第三,对于实体城市而言,下一代基础设施是怎样的?今天,淘宝、菜鸟显著改变了城市商业的形态。未来,无人驾驶和再生能源、3D打印、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又将如何改变城市其他的部分?我们在雄安新区、上海宝山、北京怀柔、海南三亚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实践,核心问题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出行领域。未来城市需要什么样的道路系统和能源系统支持?未来的道路是什么样的?交通枢纽是否还会继续存在?车辆充电方式及对应的设施应该如何布局?二是能源领域。分布式微循环的社区应如何建设?这涉及到垃圾、水能源的多个层面。循环利用以及少排放或者零排放如何成为可能?三是服务领域。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向更加普惠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AI是否可以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医疗、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的利器?四是场所领域。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是否能够让城市公共场所变得更加有温度?公共空间如何更为个性化和可互动?就像淘宝网页一样,实现千人千面。五是建筑领域。新型材料是否可以做成模块化和组装的场景?

第四,关于运营模式。未来城市将如何走向可支付的未来?在空间营造的基础上,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要话题。技术的落地需要找到一条可支付的路径,既体现为可支付的技术建设成本和企业创新成本,也涉及可支付的居民生活成本,因此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收益的考量。成本如何分摊?租售如何配比?谁来支付?如何收费?都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城市原型的诞生不仅源于科技,应该是科技+艺术+制度手段的集大成者。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落地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新技术不可能马上在整个城市当中铺开,其中涉及到整个社会系统的调整和适应。因此,我希望可以建立各种实验区或者是测试平台,让新技术可以在真实的城市生活场景中持续测试、迭代和集成应用,为未来城市场景中的推广应用构建雏形。这项实践不能靠每个技术企业单打独斗完成。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希望能和各界各方倾力合作,也将和英国以及联合国共同搭建国际合作网络与生态联盟,整合多方力量,让他们从未来城市建设标准的策源地、数字技术的示范地、运营模式的创新地,为中国城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