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的建议
2019-05-17 11:51:0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吴伟祥

自垃圾分类制度普遍推行以来,浙江、江苏、上海等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因地制宜,开创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资源化处理模式。其中,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靓丽的底色。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亟须逐步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深入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提升分类意识

建立健全四分体系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起步较晚、四分体系有待健全。尽管各地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提出积分奖励、有偿回收、季度评比等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地创建了“屋内屋外四只桶分类投放”、“集中点现场督导分类投放”等模式。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形式投入成本高,可持续性较差,难以充分调动农户的分类意愿,农户自主参与分类的意识和热情有待提高,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还须再提升。究其原因是无法满足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获得感。因此,必须构建可视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技术体系,让农户成为垃圾分类全过程的监督者和见证者。同时,政府应持续推进入户宣传与培训工作,深化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责任和义务,强化上门收集督导和“桶长制”等精细化管理举措,加强分类信息评估与反馈,推行社会共治。

加强统筹规划

推进设施共建共享

目前我国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相对缺乏。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站点设置以申报为主,主要配置0.3~1t/d的小型分散式处理设施,未能结合区域人口规模、垃圾产生特性、人口居住结构等因素合理布置站点规模与位置,导致投入的设施设备“吃不饱”或“吃不下”等现象存在。因此,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工作应按照“适度集中、连片处理、区域共享”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布置建设农村易腐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站点,做到镇/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共建共享,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工作成效。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建设运维成本

在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无论是机器成肥、阳光房堆肥还是厌氧产沼等方式均存在小而散的问题,易腐垃圾处理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高。一些地方由于采用高能耗的易腐垃圾短时(12~24h)全混合高温烘干处理设备,存在设备闲置状况。因而,为降低易腐垃圾处理成本,规划上,站点设置应适度集中,降低设施设备单位投资与运行维护成本;技术上,应优先选用高效低耗的生物强化腐熟设施设备;操作上,应强化对运维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设施设备运行效率。

规范设施建设

确保资源化产品质量

资源化产品质量保证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运行的关键。然而,目前的资源化站点肥料样品腐熟度低,腐熟化程度难以达到植物种子发芽指数大于60%的基本要求,农田施用易引发农田面源污染,并抑制作物生长,导致减产。此外,相当部分站点尚未配置废水废气控制设施,存在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风险。因此,应尽快编制出台相关设施建设与运行技术规范标准,确保资源化产品质量,避免易腐垃圾短时(12~24h)全混合高温烘干处理设备进入市场;配套建设站点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实现废水废气就地达标处理,确保外排废水废气符合当地环保标准规范要求。

(作者系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长)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