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破解“走出去”难题 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2019-05-24 16:44:12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传霖

编者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以来,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即日起,本报特辟“‘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造”专栏,并邀请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等业内人士撰写相关文章。

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被作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据统计,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到2018年,中国和沿线国家一道,在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仅中国企业新签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就超过5000亿美元,促使“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仍将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这为中国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了量、质齐全的舞台。舞台宽广,但“一带一路”市场风大浪急,应对风浪,对内来说,中国建筑业企业要刀刃向内,力图改革,提升往外走的本事。对外来说,要主动向外,审时度势,增强抗风浪的能力。

内部的挑战。其一,组织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同行之间以及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削弱了对外谈判的筹码,稀释了中国建造在技术、资金、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其二,金融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中国建造“走出去”目前面临着国外融资障碍大、国内融资缺口大的问题,影响了中国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其三,企业自身能力有待提升。国内建筑业企业国际化人才短缺,导致在成本控制、处理纠纷索赔等方面经验和能力不足。

外部的风险。其一,多边复杂性带来项目变数。沿线区域在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等方面差异较大,有些区域还存在政局动荡、恐怖主义威胁等风险,使一些重大项目从决策到实施都充满了变数。其二,资金到位差潜藏经济风险。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相当有限,进度款支付不到位、带资承建等情况时有发生,单靠施工企业很难融到建设所需资金,项目实施后遇到资金风险也很难抵御。其三,环境不稳定暗藏法律风险。沿线国家针对外企在环保、劳工、税务、宗教等方面的规定各有不同,且易受政治环境影响出现多变。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也缺乏深入调研,法律风险防控准备和能力都存在不足。

以上是从建筑业企业自身出发,就内外部谈风险和挑战。但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依然有无穷的魅力,由此带来的机遇也值得中国建筑业企业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

针对内部挑战,国内建筑业企业须注意几点:第一,加强协同合作,放大团队优势。厘清业务管理机构管理职责,根据企业的综合能力、业务特点,出台相关政策,对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中所承担的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实施,组建协同紧密的联合体,避免跨界竞争、恶性竞争,提高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二,加强银企合作,放大金融优势。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国别和国家战略,制定相对灵活的“两优”贷款政策和自筹资金需求,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周期,简化批办手续,帮助建筑业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放大管理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属地化引进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与企业国际化目标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和管理能力。

针对外部风险,第一,利用政府高端平台,构建多边磋商机制。通过将建筑业纳入政府机构持续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利用政府间的高端对话平台,化解行业壁垒,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项目落地,避免东道国财税政策突变或政局动荡而影响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构筑竞争高地。中国建筑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在高速铁路、智能建造、品质工程等建设领域和管理标准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建筑业企业要占据竞争优势,就要带着“中国标准”走出去,不断提高中国建造的水平、质量和影响力。第三,创新信息交流机制,科学研判形势。发挥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平台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构建一个“走出去”企业的“综合性信息平台”,为企业研判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等国情提供准确参考,有效化解宏观风险。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