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曾经经历过的不少事情都随着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往事并不如烟,总有一些事在记忆深处就像年轮般深深定格,历久弥新而难以忘却。
尤其是大年三十夜在出租房里烧床板御寒这件事,虽过去很久,却常常浮现在脑海,让我惭愧,也增长了我奋进的勇气和动力。
当时,住房保障远不像今天这样便捷和应保尽保。所以,每每看到新入职的同事,刚到单位报到就能享受到这一优厚“待遇”——快速地申请到生活设施齐全的公共租赁住房,打从心里羡慕不已。
那时候,我刚脱下心爱的国防绿转业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因个人无住房,只能按照市场价格租房居住。
那是一栋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多层建筑,裸露的红砖外墙,木制结构的窗框,黑暗的楼道,既狭窄又陈旧。冬天要土法烧煤炉取暖,远没有今天这般节能环保、清洁高效的供暖设施。
那年冬天特冷,屋檐下多年不见的冰溜子又出现了。屋内朝阳面的卧室兼杂物间已成了天然的“冰箱”,备置的鱼肉等年货,有的还被冻成了“冰坨坨”,人在屋内也裹个严严实实。
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冬天,家家户户便自备煤炉供暖,既辛苦又不卫生,尤其是对居住在顶层的住户来说,更是一种负担——采购的煤炭得一趟又一趟地靠人工背上去,焚烧的煤渣又得一趟一趟运下来。
年前,妻子还唠叨着让添置些无烟煤炭,以备过年用。送煤炭的卖主大都来得早走得早,常常擦肩而过。为此,直到辞灶也没能把煤炭备齐。一打听,送煤炭的师傅已经赶回老家过年去了。
好在年轻,虽然炉火不旺,多盖一床被子,也就应付了。
这年春节,单位放假较晚。回外地老家过春节,显然来不及了。思虑再三,便主动邀请老父亲来我们临时租住的家里过年。尽管父亲有些不乐意,但最终还是来了。
除夕夜,全家人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饺子边看春晚,我和父亲喝着酒,聊着生活琐事。房间有点挤,炉火也烧着,但刚炒出来冒着热气的热菜,一会儿就凉透了。
菜热了一次,又热了一次。看着妻子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我十分愧疚,后悔没有听她的话提前备置优质煤炭。
如何让房间尽快暖和起来呢?突然,我看到垫在床底下的电冰箱纸盒子。眼睛一亮,马上拖出来,迅速用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丢到火炉里,伴着火焰的升腾,房间里顿时弥漫着一股热量,屋里一下暖和起来……
反应最快的是女儿,她一骨碌爬了起来,干脆倚着被子看节目了。父亲不胜酒力,脸上微红,把棉衣扣子也解了开来。
一时间,整个屋子有了温度。
纸壳毕竟有限,其间,我不断地搜索着“战利品”,把屋子里能找到的可以燃烧的东西都统统烧掉了,还美其名曰:“烧旧”。
最后,已无东西可烧。我便把杂物间那张单人床的床板取下来,或砸或掰或拆,整成一小块一小块丢进火炉里。
听到响声,女儿首先跑出来!妻子也跟着出来。看到眼前的一幕,妻子说:“爸如何睡觉呢?”
“太暖和了!老爸!”女儿高兴得直蹦高。
“炉子今晚上旺了!”父亲在里间补充道。
妻子脸上有些不悦,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看着那些堆成一堆的木块,我估计燃到天亮也没问题了。
父亲说:“虽然现在你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大家共同努力,我再支持支持,你们明年还是买一套房子吧,这么租房子住不是个事。”
已有些许醉意的父亲不断感慨国家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他亲眼见证并目睹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的巨变。作为农民的孩子,作为曾经大家庭中的壮劳力,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父亲,经历了从泥坯房到红瓦房,从农村大集体饿肚子吃不上白面馍,到如今吃穿不愁的年代,父亲边说边洋溢着自豪和幸福感。
父亲兄妹七个,饿死一个姐姐。他排行老二,亲眼目睹并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这都是‘贫穷’造成的!”父亲说。现在好了,共产党带领人们挖掉了穷根子,人们靠着党的好政策相继摘掉了穷困的帽子,相继靠勤劳发家致富,天天都是在过年啊。
没有床板了,原以为父亲会责怪我,没想到,他却说,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毕竟它今晚为我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实,父亲也发现了,在冰箱后面还立着一块厚厚的“面板”,那是妻子创业时用来做面点的一块大面板,我和妻子抬出来,放到床架子上不长不短,刚刚好。
此心安处是吾乡。而今国家在强大,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我们迈进了新时代。经过打拼和亲友的帮助支持,我们也在这座城市安了家,住上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住上了冬暖夏凉的房子。
住在统一供暖的房子里,无论是过春节还是平时,再也不用遭受烧煤炭取暖时带来的不便了。而且,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邻居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家户户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