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我和我的祖国 | “桥嫂”的幸福时光
2019-05-28 13:44:34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帮琴

我的丈夫是沪通长江大桥开建以后的第一批建设者之一。大桥建设5年来,很多个周一清晨四点,我驾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六点不到回到南京,回家洗漱,然后启动新一周的工作生活。其实,来南京15年来,无论他参加了哪座大桥的建设,因为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我便会常去工地看他,无数次来来回回的不同交通工具的往返中,感受到时间的美好,也感受着时代的发展。

1995年一毕业,我和丈夫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上个世纪90年代末芜湖长江大桥建设了4年,我几乎每周末都会乘上当时的绿皮蒸汽头火车,从合肥机务段前往二坝,空间距离不过百余公里,但耗时需要半天,或者更久。当年,铁路职工可以使用令人羡慕的通勤免票,但代价就是乘坐逢站必停的普客,耗时颇长。蒸汽机车头、绿皮车厢,现在只是呈现在老电影或是文艺片中。闷热的夏天没有空调,上了火车,首先用力将车窗抬起,有时候笨重的车窗抬不动,还得请人帮忙。一路上,汽笛声声长啸,车轮哐当哐当,下了火车,汗渍结在皮肤表面,再冒出新的汗水,非常难受。后来,蒸汽机车变成内燃机车,普卧变成专快,速度、条件均改善很多。

下火车之后,要经过一段长廊,这条长廊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清晰可见。实际上,二坝长廊依旧原样风貌,只是破旧不已,2000年左右,长廊可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丈夫会借辆“二八”自行车,我们沿着江堤一路颠簸着回到工地。或者,我会乘上二坝流行的交通工具——蹦蹦三轮车,亦是颠簸着前去工地。这种交通工具,如今真是再也无处寻找了。

不相见的日子里,便以书信寄托相思,又往往信未到,人已经到了身边。不相见又非常想听听对方声音时,需颇费一番周折,才能联系上彼此,譬如先是BP机,再转到领导办公室的固定电话,只好意思简短地说上几句。哪里像现在,微信、视频,既方便又省钱,从2G、3G到4G, 如今是已经到来的5G时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深深无奈的距离之美,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恐怕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吧?

再后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再到现在的沪通长江大桥,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见面越来越方便。以前还真没有想像过,被丈夫嘲笑方向感极差的自己,连高铁也不坐了,会直接开车去工地探亲。每次过去会有些恍然,仿佛我的家在沪通,南京不过是我工作地点,周末了我得赶回家,而他,在家里等着我。200多公里,不到三个小时,就到家了。这里有这么多与他一起奋战的建设者,我看到他们感觉亲切得很。于是,周五下班前往沪通,周一清晨返回南京,便成了我生活中另外一种节奏。

所有当下的生活节奏都值得用心去细细体会,譬如清晨四点的天空是怎样的?是沉沉黑夜渐次被唤醒,是白雾团团自由漂移,是雨水纷飞而车内宁静,又是朝霞缕缕映亮周身,青山、小花、绿树、白云……一层层欢畅起来。如此,在高速公路上,从清晨四点开始,我慢慢感受着黑夜到黎明的变化,感受岁岁年年并不同的开始,这些美好的清晨,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串起岁月静好、时代美好。

转眼,一座桥的陪伴,又是整整5年时光。我不算典型的“桥嫂”代表,但认为,我们这一代“桥嫂”,比起上一代的“桥嫂”,独立特行有余,忍辱负重不足。我们更关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想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我们承担家庭的责任,也不放弃个人的快乐。如果不是时代发展赐于我们种种便利与富足,我能否一直保持当年的热情与激情,不抱怨、不埋怨,将“桥嫂”的生活过得充实满足,这一切都无从假设。

细细回味着着从前慢且艰辛的时光,越发庆幸生于并长于和平年代。在人生壮年又遇上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所有追求的背后,因为有着强大的祖国作为支撑,我们才有了力量。“我的祖国”这四个字,让每一位中国人民涌起多少豪情,它让我们安心、定心;它让努力奔跑的人们,不再困囿;让追求幸福的人们,不懈奋斗。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