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家国天下|行走信阳:熟悉的农村 新鲜的印记
2019-06-06 12:05:49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帝

面朝黄土背朝天,房前鸡鸭屋后柴。这是传统农村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乡村生活虽然简单、质朴,甚至还有些悠悠田园的诗意,却难免让人引发农村生活环境落后、粗糙、杂乱的联想。不过,记者近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调研时却发现,一些传统村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本破败的瓦房变成极具风韵的中原传统民居;留守儿童不仅有了修缮一新的学校,还有可供业余学习的文化空间;垃圾分类理念在这里也已经悄悄生发,种在每位村民的心间……

危房改造保障居有所安

沿着黑灰化的蜿蜒村道,从明港镇一路往西约6公里,有一处安静的村落——何岗村。一进村口,村道旁的一处景观小品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块约十几平方米的景观墙由青砖砌成,一辆“二八”自行车和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镶嵌其中,显得既接地气又有创意。

微信图片_20190606114429_meitu_17.jpg何岗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有14个村民组538户村民。作为明港镇4个贫困村之一,何岗村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已于2015年实现脱贫,目前贫困发生率为1.52%。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家原来老是漏风漏雨,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你看看政府帮我翻新的房屋,又美观又实用。”村民白兴国指着自家屋顶说。白兴国家住何岗村李庄组,身体二级肢体残疾,目前为低保贫困户。2018年,明港镇按照危房清零工作要求,对全镇386户危房进行改造。白兴国家的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获得4万元的资金补助,由当地在原址代为新建。原来的破旧老屋现在华丽变身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诗意民居,白兴国连连感叹:“房子住得安全,心里踏实,日子肯定也越过越好!”

微信图片_201906061144296_meitu_18.jpg郑发国家与白兴国家情况有些不同,在2018年的一轮改造中,镇里帮他家重盖了新房,原有的危房在经过处理后也得以保留。现在这两座房子比肩而立,风格迥异。新建的宅子青砖白墙,老宅子则整体呈暗红色,细细一看才发现,这老宅子的主体框架用材不是砖,而是红瓦。看惯了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再看看这手工匠完成的老房子,亲切和敬佩感油然而生。别看这老房子颇有质感,但据村里熟悉情况的老人说,这间房子其实是村里最破败的。原来,因为患有疾病,郑发国家经济拮据,为了省钱,早年便用捡来的瓦片和边角料盖了间房遮风避雨。“现在政府帮着盖了新房,他也不用在潮湿闷热的老房子里生活了。”新旧两座宅子面积都不大,一座见证着历史和生活,一座彰显着大爱和乡情。

走在何岗村的村道上,你会发现绿植环绕,青砖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远处金黄的麦浪随风摇曳,如此宁静、质朴,宛如一幅年代久远却又裱上新框的油画,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文化空间构建精神粮仓

沿着穿行村庄而过的石板路前行10分钟,来到了明港镇的另一个村庄新集村。不经意间,两个孩子骑着一辆成人自行车慢慢经过,留下清脆爽朗的笑声。

跟众多的农村一样,新集村的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怎么破?老人和孩子在农村怎样才能最大程度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行走在新集村,记者发现这个村已经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难题。

跟何岗村不同,新集村的建筑虽然也集合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明的元素,但整体以红砖为主,散落着不少院落。在总长不过百米的村道主路两边,分布着乡间民宿、乡村小学、村级图书馆,甚至还有大学生实践基地。走进一处名为“集文阁”的两间平房,几张宽大的原木桌放置其中,这里便是新集村的村级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处图书馆由一座破旧的老屋改造而成,里面收集的各类图书与城里的图书馆实行通存通兑,定期更新,村民不仅可以免费阅览,还能预约借阅。“每天几乎都有老人过来看看书。改造后,这里的环境并不比城里的差,而且乡村安静,空气又好,不少人说比城里的图书馆还要有‘味道’。”

微信图片_201906061144293_meitu_13.jpg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明港镇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在新集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以恢复乡村教育功能引领文化复兴和村庄复兴”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积极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引导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为了提升村庄文化内涵,2018年与驻马店黄淮学院合作文化项目,利用村中原有荒弃的老院落“供销社”进行整修改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拙匠书院”,对新集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爱好者、大学生、村民等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不仅如此,“拙匠书院”还依托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才优势,不定期为村里各年龄层的儿童开展围棋、声乐等文艺培训,深得孩子和村民的喜爱。

为了研究、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新集村利用空闲的农家院设立了农耕文化展览馆。展馆以淮河流域为主要区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该区域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

微信图片_201906061144295_meitu_15.jpg“现在吃不饱饭的情况是没有了,但肚子饿不着了也得让脑袋吃饱饭,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村子里要慢慢丰富起来,城里已经没有的,我们也要有选择性保留下来。这样才能让优秀的文化积累和传承。”明港镇一位干部这样表示。

环保意识创造生态价值

城里有的,乡村也要有。言简意赅的一句话揭示了现代农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有”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城市,用当地村干部的话说,新时代农民要有新时代的意识。

在新集村与何岗村的交界处,一处资源分类处理中心特别显眼。说是资源分类处理,其实就是垃圾分类处理。

微信图片_201906061144292_meitu_12.jpg“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重新分类是为了找寻它的价值。”新集村资源分类处理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别看这个处理中心只有几间简陋的隔离室,但每年可以回收各类垃圾数百公斤,包括废家电、废钢条、塑料袋、农药瓶等,“真正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可能不到五分之一,其他的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为了提升农村环境,新集村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1座垃圾资源分类中心和4个可堆肥垃圾池,并聘请9名环卫工人每天收集村内垃圾和废弃物,统一在垃圾资源分类中心进行分类处理。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瓦砾和煤渣等集中堆放,用于村庄和农户填坑平地、修道铺路;菜叶(根)、剩菜剩饭等易腐烂有机垃圾生物发酵后,可以用作还田肥料或沼气原料;废泡沫、废塑料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无机垃圾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聘请废旧品专业收购人员依托垃圾资源分类中心分类回收,做到应收尽收。”信阳市平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一位干部表示。

新集村的一些小店门口挂上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为了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还对商户进行补贴,推行“一节旧电池兑换一瓶矿泉水”的举措。在农户家中,两个竹编垃圾筐也相当醒目,村民表示,这些垃圾筐由村里统一发放,一个是“可堆肥垃圾筐”,一个是“可回收垃圾筐”。“以前都是家前屋后、田间地头随便一扔,现在还有人专门上门回收,大家也不好意思乱扔。”

行走在何岗村和新集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们居住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新型农村价值观的生发共建,这种变化效果明显却又潜移默化,这种发展不是急功近利却又突飞猛进。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