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垃圾分类让辛庄村焕新颜
2019-06-14 14:06:3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钟卫

6月8日,当人们还沉浸在端午节的假日气氛中时,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的辛庄村,几支“小分队”在环卫工人的带领下分头在村里“搜寻”着垃圾,并将拣到的垃圾投到环卫三轮车上的分类垃圾桶里。在这支“小分队”里,有六十多岁的大爷大妈,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外国留学生,还有村里南山学校的师生。这是辛庄村在垃圾分类三周年之际举办的“与垃圾作战”活动。环卫工人魏学林说:“我在村里做环卫工人3年了。与3年前相比,村里真是变了大样,越来越干净了。”

掀起垃圾分类热潮

三年前的辛庄村是什么样的?该村位于京密引水渠南岸,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很多艺术家和游客前来旅游、租住。美中不足的就是垃圾问题。

据悉,三年前,村里有17个露天垃圾箱站点。刮风时,塑料袋、餐巾纸等垃圾到处乱飞。夏天,蚊子、苍蝇成群。

一件小事改变了村里的环境。志愿者杨婧养了两只羊,其中一只因吃食了过量的塑料袋死了。杨婧了解到,村里的家禽、宠物因吃塑料而死的比例很高。于是,村里组建了由7名志愿者组成的环保小组,与村民一起推广“净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和“垃圾不落地”。环保小组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改善和生态环保的意义重大。2016年3月,环保小组发展为“净公益”团队,致力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与分类就地化处理。4月,辛庄村里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

构建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辛庄村制订了垃圾分类的目标和细化方案,并严格执行。

2016年开始,每家每户按照“两桶两箱分类法”的要求进行前端分类。每个村民家里准备两个桶和两个箱子。一个桶专门放厨余垃圾,一个桶放其他生活垃圾,实现干湿垃圾分类。电池、废灯泡等有毒有害废品放入一个箱子,废旧报纸、饮料瓶、牛奶盒、烟盒等其他可回收废品则放入另一个箱子。

在分类投放的基础上,该村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运输。村环卫工人每天定点按规定路线回收垃圾,并做到桶对桶、箱对箱。环卫工人和随车志愿者对村民垃圾分类给予指导和协助。收集的厨余垃圾统一做成酵素和堆肥,实现就地减量化。可回收物资在环保站分类放置并进行细分,实现社区内循环和社会体系内循环。剩下的垃圾由镇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在这样的回收体系下,不可回收物下降到10%。

三年来,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辛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租户王慧深有体会地说,垃圾分类不仅让村子干净了,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现在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我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垃圾分类的常识。”

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说:“回想做垃圾分类的这三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有爱心、耐心和决心。”正是这“三心”让垃圾分类走进了辛庄村的每家每户。

垃圾分类的法宝

做一件事容易,坚持做同一件事难,改变固有观念和习惯更难。

兴寿镇党委书记杨玉文认为,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助力带动村民全体参与,是辛庄村推行垃圾分类的法宝。垃圾分类后,露天垃圾站点取消了、苍蝇少了、臭味没了。这就是老百姓最大的获得感。

三年里,辛庄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对于既定措施长抓不懈,确保方案可持续。在垃圾分类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党员干部事事冲在前。对于重要活动则成立党员行动小组。在环保项目启动前,村里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群体举办了20余次培训,详细告知村民重点内容并明确行动方案。村委会同步配合,天天定时在村喇叭里播放《写给村民的一封信》,号召村民一起践行“垃圾不落地”。

除了宣传垃圾分类、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净公益”团队还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支持,让垃圾分类成为辛庄村每家每户的自觉行动。

如今,辛庄村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吸引专业企业和机构加入村庄建设、依托地方教育资源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为大学生下乡创业提供平台等已提上日程。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