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精益建造”才良模式“2.0”版本应用推广研讨会侧记
2019-05-22 16:05:2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梦晗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因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月18日,由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以下简称才良模式)“2.0”版本应用推广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生态城泰达海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常州才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及业界代表数十人出席会议。在现场参观了长达千米的“2.0”版本核心技术展示图表后,与会代表就如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驱动建筑业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以及才良模式“2.0”版本的应用推广对于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分析认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浪费最小化为目标且精益求精、持续创新施工技术及管理模式的才良模式,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和有效路径。

才良模式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常州市九洲花园58号楼的示范,完美体现了战略主导、文化引领、科学创新、双轮(文化与技术)驱动、四高(高目标、高品质、高标准、高科技)一体、五化(模块化、标准化、流水化、信息化、系统化)一线的六大鲜明特色。为增强模式应用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研发团队在“1.0”标准版本即一般住宅整体价值流图绘制、精益建造工序作业标准编制与应用、施工现场流水线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原有标准并拓展新的应用,形成了应用推广层级的“2.0”版本。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耿裕华结合自身在施工管理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从技术研发高难度、资金投入高成本、发展方向高精准等方面,认为才良模式解决了施工现场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解决施工计划的科学组织、现场流水线作业、工作效率及信息化管理方面效果突出,充分体现了研发团队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倡导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高度关注,引领精益建造在行业的科学发展。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综合研究室主任刘卫民表示,可以采用“企业首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才良模式已有的成功工程案例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把“一个项目点变成一个产业链线”,进而促进整个行业创新。尊重和鼓励企业在精益建造领域的首创精神,不断归纳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经验,从探索性试点上升到行业趋势性追求。政府通过国家标准体系加以确认,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精益建造的认知程度。市场充分发挥精益建造的综合成本优势,不断拓展产业价值链条,形成专业化分工经营模式,从而形成消费者满意、建造者积极、监管者放心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筑业,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穆静波认为,要将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安排出工作包,包含具体的时间控制、进度要求、质量把握、材料控制、资金费用管理等要素,工程投入量非常大,说易行难。通常只做地下结构一部分的网络计划就需要五六十页,而一个10层的网络图就涉及3000多个节点,这也正是精益建造在我国建筑业领域迟迟难以落地的关键原因,而才良模式却做到了。结合对才良模式施工现场的实地观感,他认为,该模式是促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路径,是对建筑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2.0”版本,充分利用了高层、多层建筑空间进行二次结构,实现对建造过程的科学控制管理,使施工顺序更合理,物流、工人流动更稳定,不仅保障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有序,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工程进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蒋航军表示,“2.0”版本真正做到了把积累数十年的传统施工方法经验转化成一套流程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完整体系,从而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效率,满足了业主对质量和开发商对效益的追求。同时,他认为,才良模式的方法和系统已经建立,只要作适应性的改变,除居住建筑外还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工程,市场应用前景很好。

对才良模式在现场施工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宏用了“惊喜”二字来形容。他认为才良模式通过引入WBS(工作分解结构)和管理工具方法,将各操作系统结合起来做精细化应用,进行系统集成的管理创新,能有效提高现场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效益,这本身也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建筑业的整体管理创新。同时,他认为才良模式具备了向其他领域延伸的条件,应用价值很大,意义深远。他还从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结合BIM做好虚拟演示及市场化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宋晔皓,从工程质量、工期、造价及其外延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2.0”版本的市场应用推广领域和前景广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也认为才良模式在业务拓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外延性,从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视角,肯定了才良模式的精细化建造方式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无止境,突破无界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邓郁松认为,才良模式是以质量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建筑业这样的传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不仅需要向技术创新要动力,也要向管理创新要动力。“精益建造”模式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从行业痛点、开放态度、系统化优化配置、价值观、针对存量住房的“精益改造”等方面,对才良模式“2.0”版本的应用推广给予了积极肯定。

任何一种经验模式的推行,若无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都难以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创建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精益建造”实践者、常州才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才良正是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才能数十年“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为百姓造“放心房,良心房”,矢志不渝地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将自己积累一生的施工技艺传承下去,在不计成本地主导才良模式研发的同时,千方百计同专业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组建了南京工业大学才良精益建造研究中心,以课题方式深入研究才良模式的理论体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江苏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苏振民,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副主任、副教授蒋黎晅,以《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精益建造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员角度,从理论研究层面系统阐述了才良模式的原理和价值,同时给出了应用推广层面需要继续完善的意见建议。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课题负责人刘宏伟,结合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阐述了才良模式在技术、品质、标准、效益、效率、安全、绿色、可塑、前景方面存在的“九大保障”。

创新源于需求。在市场导向下,创新产品的关键在于应用方的需求。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北科泰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木结构建筑应用倡导者王刚,天津生态城泰达海洋技术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唐明亮,以应用方的身份,从建设方着重考虑的施工安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效益等因素,充分肯定了才良模式的应用价值及表达了下一步拟展开深度合作的愿望。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黄才良表示,才良模式的创新没有止境,接下来将在不断优化“2.0”版本的同时,紧抓“创新、质量、管理”三大要素,自主研发相关软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欲知本次研讨会详情,敬请关注《中国建设报·决策参考》专刊即将刊发的专家署名文章)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