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记录珍贵的陕西传统民居
2019-06-24 15:09:49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珺 通讯员 何蓉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历史记忆。陕西省的传统民居历经时间的研磨,留下的尽是精华与厚重。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改变,一些陕西传统民居开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许多历史美景正在离我们远去。

陕北窑洞: 黄土高原人的“栖息地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上世纪80年代,平房和楼房还不多,陕北地区人民主要的居住方式还是窑洞。

窑洞在很长时间里作为黄土高原上最普通、最普遍的居住方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人文历史和地理方面原因。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貌多变,这是窑洞诞生的气候和地理原因。

林木、沙石稀有,天然的建筑材料——石头,几乎没有。再加上过去青砖产量少,价格昂贵。而厚实的黄土有很好的直立性,不易裂缝,是上天赐与高原人的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因此,窑洞就成了当地农民的至爱。

只要肯付出劳力,不需要太高的手艺和繁难的工序,一把镢头、一把铁锨、一辆独轮车,就能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免受风雨的侵袭。

经济实惠的窑洞为黄土高原上一代又一代农民提供了栖息之所。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红砖瓦房、漂亮小楼迅速进入农家,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强音奏响神州大地后,引发了农民衣食住行诸方面的大变革。

陕北黄土高原上亲切朴实的窑洞、温暖舒适的土炕、宽阔平坦的大场构成的老式生活场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孔孔古老的窑洞仿佛倾诉着那些遥远的记忆,留给人们一个远去的背影和无尽的怀念。

地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见房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形容的是地坑院民居。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始建于晋代,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柏社”。柏社村蕴含着古老地居文化基因,拥有200多个地坑式窑洞,展示出一种生土环境的分布状态和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登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烟雾冒,耳闻鸡犬声。”柏社村的地坑窑是在平整的地面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在坑的四壁凿挖若干孔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窑洞民宅共同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坑院的大小和窑洞的多少,因经济、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定,一般6~10孔,最多的可达16孔。

坑院和窑洞的方向依通风、采光、朝向等地势条件不同而各异。

地坑窑洞的出路一般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洞,往上挖成斜坡,渐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

在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起高1米左右的墙,可防人畜失足落入院内,也可防雨水灌入,窑顶的平地经常用石滚碾轧,既可防止雨水下浸,又让雨水排放通畅,通常还可作为碾打和晾晒粮食的场地。

院内在偏角挖一个容量大小不一的旱井,俗称渗井,可以让院内的雨水慢慢渗入地下。

在门洞窑旁挖一个侧窑,向下打井取水,或建一个水窑,收集窑顶雨水,供人畜饮用。

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

对于这一古老的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认为:“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我们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改善和退宅还田政策的要求,地坑院这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保护地坑院已是刻不容缓。

石板房: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紫阳,这座藏匿在秦岭山中的小城,从古至今都以茶而闻名。

紫阳的山间,原本应是全石料砌成的石板房——房顶不用瓦,而是用从山上采来的青石板铺盖。这样的房子不仅冬暖夏凉,房顶上还能晾晒自家一年的收成和洗好的衣服。

紫阳的石板房取材自当地出产的板岩,这些石板就好像千层的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块。这些石板又像是巧克力做成的薄饼,轻轻一掰,就可以听见清脆的声响。

石板房,是紫阳人祖祖辈辈家园。紫阳石板房从秦朝开始就有了,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紫阳人靠山吃山,靠山住山,从山上开采石板做瓦、以石块做砖、用石板铺地,建起一座座最生态最自然的石板房。

石头做成的房子最美的当属屋顶,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板从屋檐铺起,块块叠压,层层排列,至脊而收。万千形状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顶上,都被用到了最为恰当的位置,构成一幅幅风情万种的山水画卷。

阴雨季节,石板房上大珠咚咚,檐头飘落,人们闲居屋下,口衔烟杆,燃火烹茶。

天晴时,人们在屋顶上自由晾晒。晒在房顶的大红色枕头,在石板的映衬下热烈好看。雪白雪白的球鞋,盛放在乌青石板瓦片上,像是一件艺术品。

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这自然赐予的石板房,隔开了外面的风霜雨雪,更加反衬出屋里面生活的有声有色,人对自然恰到好处的利用,本身也显得那样自然,好似一幅水墨画,不掺杂一点油彩的做作,人和自然就这么理所当然地融合在一起。

然而,传统民居文化正在渐渐被现代文明所蚕食,石板房也在不经意间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虽然丰富了生活的色彩,但那种为现代人所心仪的古朴安宁渐渐淡去,也是另一种遗憾。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