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垃圾分类进小区 亟待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
2019-06-25 11:07:3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陈月芹

“小区近来加强了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我8岁的小孙子经常问我垃圾分类的问题。有一天他问:‘奶奶,小龙虾应该被分为什么垃圾?没喝完的珍珠奶茶应该怎么分呢?’”6月21日下午五点半,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社区的王奶奶来到小区垃圾分类点投放垃圾,提起了家里垃圾分类的趣事。“孙子有备而来地‘教导’我说,龙虾壳、虾头应该属于干垃圾,龙虾肉属于湿垃圾。奶茶要倒厕所,珍珠是湿垃圾,杯子吸管是干垃圾……惹得家人笑不停。”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与此同时,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将迈入“法治时代”。全国多地也陆续出台地方法规,明晰生活垃圾基本分类标准。而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时透露,《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2018~2020年的立法规划。北京将通过健全日常执法检查,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明确单位、个人垃圾分类责任,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

微信图片_201906251058092_meitu_4.jpg

混合投放垃圾即将面临处罚,小区、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准备好了吗?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实践程度如何?就此,《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走访了北京市东城、海淀、石景山、亦庄的多个社区,从生活垃圾的源头开始,调查垃圾分类进小区实践的现状、成效和困扰。

试点先行,多举措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6月6日,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社区启用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分类回收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让垃圾分类走进小区。

来到该小区,小区垃圾投放点两侧摆放着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不可回收垃圾智能分类设备和传统垃圾桶。其中,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的智能投放箱色彩亮丽,蓝色和红色将3米长的金属箱体分为两部分——蓝色部分用于回收可再生资源,包括金属、塑料、纸张和织物;红色部分用于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细长灯管、化妆品、废手机、过期药品等。不可回收垃圾智能分类设备的投放箱则分为厨余垃圾(绿色)投放口和其他垃圾(灰色)投放口。

微信图片_20190625105808_meitu_1.jpg

“我们先在家把垃圾分好类,再到楼下根据垃圾种类按颜色投放,最后用手机二维码扫一扫,还可以攒积分,兑换纸巾、肥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小区居民肖阿姨熟练地演示起投放垃圾的过程。只见,她先出示手机二维码,再将分好的厨余垃圾倒进绿色投放口,垃圾袋则投入其他垃圾投放口,几秒后电子显示屏上就出现了垃圾重量及积分数值。全过程不到一分钟。

“垃圾箱的底部装有称重装置,居民投放的垃圾可以根据重量进行积分,以便换取相应礼品。”据介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打破了传统的人工上门回收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垃圾回收价格与市场价格保持一致。

“除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上了年纪、不便于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可以使用传统垃圾箱进行垃圾投放。小区内,每天都会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定点宣传。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后,出示卡片式二维码,也可以通过指导员人工扫码获得积分奖励。”肖阿姨补充道,“我婆婆70多岁了,学会垃圾分类后常关注她卡里的积分,前几天还很开心地跟我说,不到三个月攒了800多积分,可以换三个肥皂了。奖品事小,但住户积极参与,相信通过日积月累的坚持,确实能带动整个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

事实上,北京市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话题已不陌生,垃圾分类的推广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为此,北京市还提出设立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试点创新垃圾分类收集方式。

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城市,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达100个,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达30%。据了解,示范片区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成熟经验、征求居民意见后确立的,能够利用手机等现代化技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今年,北京市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

北京市将在示范片区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一是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二是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三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四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除了新怡家园采用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日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对沿街商户启动“上门收运垃圾”机制,实现零散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不落地”。

据了解,为了让沿街商户更加了解“上门收运垃圾”机制的运作情况,石景山区环卫部门、城管委和八宝山街道共同对首批114户沿街商户进行了分类生活垃圾收运业务培训。未来,这一沿街商户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运方式还将在石景山区全面推广。石景山区环卫中心将派出3台垃圾运输车辆,全天6遍次对商户分类好的垃圾进行上门收运。

东城区西总布胡同的垃圾分类实践也取得了喜人成效。西总布胡同撤掉了常见的大号绿色垃圾桶,用“居民在家分类,指导员定时定点回收”的方式收集垃圾。如今这种方式已在建国门街道平房区全面推开,总计4120户家庭参与,占平房区总户数的40%。此外,大兴区兴丰大街,海淀区苏家坨镇,石景山区八角西街、杨庄东街等街道也启用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定点上门回收方式,收集商户的厨余垃圾。

“倒垃圾,倒垃圾,垃圾分类有意义。要想城市更美丽,我们大家须努力……”每天上午、下午特定时间,一辆载有四类垃圾桶的电动车循环播放着欢快的歌曲,在崇外街道的街巷中穿行。住户听着歌声由远及近的传来,纷纷拎着早已分好类的垃圾走出门。第一步,让垃圾分拣员扫描二维码;第二步,将厨余垃圾倒入绿色桶中,垃圾袋扔到灰色桶里;第三步,查看积分,完成投放。

微信图片_20190625105809_meitu_2.jpg

时常被孙子的垃圾分类问题“考”问的王奶奶笑着说,“这是我们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现在反而是我儿子不太注重垃圾分类,他每一次扔错垃圾桶,我就弯腰把垃圾捡出来。一次又一次,他也不敢再让我这个老人念叨他了。”

“我也经常告诉身边的邻居,大家一定要做好垃圾分类。”王奶奶说,“即使没有奖品督促,大家也要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这是我们建设美丽北京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垃圾分类习惯需进一步培养、普及

据孙新军介绍,现在北京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却仍不够用……在首都这样人口规模过千万的大都市,不断增量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早在2012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政府部门以及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但是物业等管理责任人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孙新军说。

除了部分试点社区收效较好,不可忽略的是,北京市仍有较大部分社区在垃圾分类完成度、居民参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2成。

走访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的多个社区,大部分垃圾桶上并没有相应的分类标识,里面混放着各类垃圾。附近居民表示,扔垃圾时不会去分辨垃圾桶的标识,在家也不会将厨余、干湿垃圾进行分类。

“老人的参与度高一些。年轻人可能忙于学习、工作,参与度较低,且积分换奖品对年轻人的吸引效果也一般。”垃圾分类指导员杨阿姨表示。

微信图片_201906251058091_meitu_3.jpg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从根本上看,垃圾源头减量、强制分类需要得到立法支持。居民分类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对居民持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组织专业的巡检队伍,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每日巡检,对居民的不正确分类进行上门纠正和指导。孙新军也表示,国家现阶段处于垃圾分类习惯培养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推进。市民只要做到“资源回收、干湿分开”,就已经为垃圾分类作贡献了。

“混装混运”难题需系统性解决

不少居民也坦言自己的疑惑,“我们进行了垃圾分类,可运走时都装在同一辆车里,这不是白分了吗?”

对此,环保研究者阳平坚认为,垃圾分类有几个难点,至于哪一个是最大的难点,不同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一是居民的素质问题,主要是思想意识层面,大家普遍还是有一个“只图自己方便、不管公共利益受损”的心态,也就是一个长期的“利他之心”的教育问题。二是与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相互适应的硬件配套和精细管理问题。如果居民分好类了,干湿垃圾还是混合运输,或者湿垃圾运输过程中跑、冒、滴、漏,臭气熏人,再或者不同垃圾运到处理点,后续的焚烧、资源化、回收等分类处理跟不上,都会极大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和积极性。

针对广受诟病的“混装混运”问题,北京市将要求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车身的颜色为绿色、统一车身的标准、统一运输的标识、统一单位的标识、统一监督举报电话,让有规模、专业的队伍来运输。同时,对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动用经济杠杆纠正“混装混运”行为,比如“混装混运”垃圾进入处理设施,有关责任单位缴纳的处理费用将比分类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

孙新军表示,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好回收中心的布局,畅通资源回收渠道。

目前北京市已在党政机关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去年又有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强制分类的队伍,包括学校、医院、商场、超市和旅游景点,基本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接下来,北京市还将健全日常执法检查,逐步覆盖至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单位,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同时,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混装混运”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一。阳平坚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精细化管理,要从垃圾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在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可能的问题。比如净菜进城、湿垃圾包装袋、厨房分类、定点定期投放、运输过程保障、最终处理可持续等。“我们一定要让‘牺牲自我小便利、共谋社会大福利’这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并身体力行。”

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香奇指出,“混装混运”现象产生主要原因是前端分类不彻底、中端运输不规范、后端处置跟不上。对此,可以建立垃圾分类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投入分门别类的干湿垃圾收运车辆,进行桶车分离运输,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重点是要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处置末端三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实现投放网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

他表示,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针对市民的垃圾分类教育,寻找更多的社会组织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如社区志愿者等。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