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方兴未艾
2019-06-26 13:46:5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鲁艺 赵蒙成

项目课程是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课程形式之一,它强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情境化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并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学科课程相比,项目课程更契合职业院校专业教育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对于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施可谓是热门话题,众多职业院校纷纷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打造适合自己的项目课程体系。当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工作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下简称“四新”)风起云涌,这对于项目课程开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笔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主要存在目标定位偏低、原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阻力重重、学校实训项目与企业差异较大、缺少企业一线员工深度参与等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可以因循以下路径。

项目课程开发需要理性考量

“四新”将促使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理性对待项目课程的定位问题将更加凸显。

目前,“泛项目化”问题较为普遍。项目课程开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哪些类型的课程适合项目化。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工作过程、任务清晰的专业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而文化基础课,尤其是人文类课程则不适合项目课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加强对项目课程适用性的理论研究,依据正确的理论对项目课程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标示,同时在操作中应仔细分析课程性质,必要时进行充分调研,科学对比不同课程模式的效果,从而决定是否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

重视原理性知识的价值、

组织和表达

在高新技术的驱动下,行业与职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技能等快速更新迭代,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原理性知识的价值愈发凸显。

传统课堂的讲授多是对原理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实际上这种去情境化的干瘪讲授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内化知识。项目化的课程与教学将原理性知识融入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境化过程中,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认知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但必须注意,项目课程可能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从而不利于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原理性知识。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对原理性知识的组织、整合和呈现还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关注虚拟性项目课程的真实化

高新技术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往往价格不菲,而且更新周期短,职业院校难以大批量地购买。为满足大规模教学的需要,虚拟教学得到提倡。在高新技术的助力下,虚拟教学可逼真地展示工作流程和操作细节,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灵活变通,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当然,虚拟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虚拟项目课程设计不当或课程开发人员对实际生产过程以及技术一知半解,不能把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有效元素恰当地植入课程,就会导致项目课程失真。另外,虚拟的项目课程常常聚焦于特定的工作环节与操作技术、孤立于实际工作情境,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某种特定技能的机械操练,制约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情境化理解、迁移和运用,以及对真实工作环境的必要感知。

这就要求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切实理解并准确把握工作过程、岗位任务、操作技术,努力做到虚拟性课程内容与真实情境的有效匹配。要注重虚拟性项目课程与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协同配合,帮助学生将真实经验与虚拟学习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虚拟教学的内容。

强调多方合作,

保障项目课程开发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理论研究喧嚣热闹、实际开发肤浅马虎;学校在对外宣传展示中提倡重视,实际却放任自流、粗放操作;有的项目课程甚至只是个别教师闭门造车的产品。究其原因是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缺位。

项目课程开发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职业院校的大多教师并不具备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经验和能力,加之教学和管理学生的任务繁重,缺乏时间、精力和积极性。而在很多地方,课程开发的专家更是稀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沟通的浅表化层面。对于项目课程开发,企业难以提供合适的人员,也缺少参与热情。这导致很难组建或运作强有力的课程开发团队。因此,要保证项目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领下构建高效的课程开发共同体。职业院校应在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包括遴选合适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降低参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标准、给予教师必要的经济报酬、在评奖评优活动中予以倾斜等等,以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动力。职业院校还可通过项目招标等途径,积极寻求与课程开发专家的合作。

实际上,在“四新”背景下,许多企业有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潜在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比如:对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包括项目课程开发)的企业给予有吸引力的奖励,从而促使企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作为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原动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并认真执行至关重要。企业也应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把参与项目课程开发视作自身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部分,切实保障参与员工的各项利益。概言之,只有协调各方利益、切实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项目课程开发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是该领域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的一个主题。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