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方便”之处见方便
2019-08-22 09:38:4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夏恒忠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有目共睹,仅从厕所的变化就足以证明。

今年去给葬在乡下老家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扫墓时,顺带去看了表姐。表姐家的生活在当地算是一般,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虽然房子是平房,但厕所里却安装了能冲水的便池,彻底告别了“茅屎屋”。

在我老家,从前称厕所为“茅屎屋”。前些年,茅屎屋一般没有单独的空间,而是与猪栏屋合二为一。便池其实就是一口埋在土里的缸,缸上面像架桥一样放两块木板,这样人就可以蹲在上面“方便”了。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万般小心,一不小心还很有可能会掉下去。

且不说乡下“方便”的地方如此不方便,就连城里的也就好那么一点点。

1978年,我家住在县委机关围墙外的宿舍里,紧挨着宿舍的那个公厕是旱厕,除了供住在宿舍里的二三十户人家使用外,还要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方便。每天早上,厕所内外一派繁忙景象。就连县委主要领导也不能搞特殊,只能一个一个地排队上厕所。

围墙内的县委机关厕所同样也是旱厕,但不同的是,蹲位与蹲位之间多了个矮矮的隔断,算是有了一点儿隐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已经参加工作,住在工厂宿舍的“筒子楼”里,一层楼只有一个厕所。

后来,厂里新盖了职工宿舍楼,因为是双职工家庭,所以我分到了一室一厅。紧挨着厨房的厕所没有便盆,只有用水泥砌成的沟槽,沟槽下面深不见底、无遮无拦,臭味终年不散。

几年后,还是我们自己把厕所进行了改装,装了一个蹲便器,状况才得以改善。

再后来,手头宽裕了,换过几套商品房居住,虽然卫生间的设施并不豪华,可也是一次比一次讲究。

这次回老家,我还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在距育才小学不远的路边上存在了若干年、把当地的住户和过往的行人都熏得够呛的那个“大粪场”,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代替它的是一座外观漂漂亮亮、内里干干净净净的水冲厕所。方圆几里,闻不到任何异味。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学校分配来湘潭,兴致勃勃地去游雨湖,可是刚走到如今的市图书馆地段突然内急,便问一长者哪里有厕所。长者手一扬,说:“你一路闻着味儿就找到啦!”

时隔几十年,游客们再也不可能靠着鼻子找厕所了。因为,如今湘潭市区的公厕,都由原来的通槽式改成了独立式蹲便池,还增设了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如厕。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景区还在公厕里配置了婴儿护理台和安全座椅、儿童便池、女士化妆间等,尽显人文关怀。公厕的外观,更是颠覆了人们对厕所的概念,一眼看上去,它更像是别致的小院、典雅的古建筑、美丽的童话屋……让人不禁想进去一探究竟。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几十年来厕所的变迁,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要感谢祖国的日益强大,感谢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