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紧抓课程资源建设培养教师合作精神——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工作侧记
2019-09-11 10:55:21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徐锡权 周立军 许崇华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近日,该学院正式获批成为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专业领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现代土木施工高水平专业群、国家“双高计划”省级推荐专业群,已与青岛理工大学对口开展“3+2”贯通分段培养高职本科试点,且是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该学院始终以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日照及全国各地建筑企业。多年来,该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途径,搭建建筑建造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探索形成了“双合成,双证融通,能力三进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新广介绍说:“成为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专业领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对学院来说是一个发展新契机、新引擎,学院除在团队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建设等方面持续开拓、努力外,还将重点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思想教育与团结协作建设等方面发力,打造符合自身情况、具有鲜明特点的教师教学创新体系。”

优质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普高生源、中职生源等学历生源,采取以学历证书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优质生源,依据《山东省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各项标准,进行英才教育,采取个性化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建筑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创新型人才;对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等生源,开展教育培训,探索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采取弹性学制,实施学生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的“3+2”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该学院还按照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BIM工程师岗位的能力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能力模块、BIM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BIM专业核心能力模块、BIM综合能力模块五个专业模块构成的BIM能力循序渐进的“221”专业课程体系,紧跟国内国际建筑信息化的发展,把国内新规范、新标准,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教学内容,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课程标准。

wuq9967.jpg

图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程体系示意图

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入建筑行业企业优质课程,根据BIM技术员、BIM工程师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开发建设思政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BIM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BIM专业核心能力模块、BIM综合能力模块八大模块的专业教学资源,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力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除教学资源外,该学院还大力开发建设规范的标准资源、优质的培训资源和特色的文化资源。

教师思想教育和团队精神是创新的基础

“懂合作、会合作,才会成为未来赢家。”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团队文化为灵魂、以教学组织与运行机制为保障,努力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

该学院以团队文化为灵魂,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着力培养教师的引领责任,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和持久的影响;着力培养教师的合作责任,帮助学生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教师的指导责任,抓住关键问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着力提高教师的示范责任,用敏锐的科学思维和规范的科学方法,给学生做出示范。

同时,该学院着力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首先,培养教师的国际合作精神,通过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学院还会根据教学团队的高水平教学要求和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情况,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组织跨境的、国际化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培养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精神,鼓励教学团队与企业采取主导式、融合式、参与式等多种合作方式,协同承担一些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高层次科研课题,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总结管理实践,并及时地将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最后,着力培养教师间的合作精神,鼓励不同专业老师的集成、交叉与融合,共同攻克相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难关,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共同提升,促进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