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将“共同缔造”贯穿老旧小区改造始终
2019-10-09 10:28:10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于 微

重庆市南岸区南湖花园七村小区(以下简称“花园七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共有21栋楼。

花园七村属于典型“三无”老旧小区,即无大修基金、无业委会、无物业服务企业,基础设施破旧,路面坑洼不平,各种管线老化、裸露,化粪池常常堵塞,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缺失,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筑和安全隐患多。有些居民宁愿把房屋租出去,也不愿自己居住。

花园七村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造,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状况,居民陆陆续续地搬了回来。在改造过程中,花园七村全面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发动小区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激发小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了人居环境,凝聚了社区共识,塑造了共同精神,提升了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住一个特色:

文化保留、规范和培育

经过多方努力,在满足小区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花园七村对原有的茶文化、鸟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保留、规范和培育。近30年来,花园七村居民一直延续着以茶会友的传统。通过改造地下管网、铺装地面透水砖、优化绿化配置、增设雕塑小品、统一设置遮阳伞和隔断等措施,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品茶香、论茶道、谈茶史的舒心场所。居民成立的自治管理组织加强了茶馆管理,规范了经营秩序,并依托“三益书院”开展茶艺茶技培训,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带动了区域茶馆文化升级。

为传承和发展鸟文化,花园七村制作了古朴典雅的挂鸟架,安装了科普知识展示栏,提供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场所。每天清晨,悦耳的鸟鸣声与外界的车马喧嚣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安宁之感。

加强自治管理组织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具有较高人气的和谐空间。花园七村改造后,软硬件价值得到了升华,居民得到了实惠、收获了幸福。

把握两个关键:

改造和自治

花园七村在改造过程中,牢牢把握改造和自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改造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抓好宣传环节。在改造前及改造过程中,通过在小区中心和路口张贴宣传告示、上门入户宣传、发放图文资料以及通过召开楼栋会、院坝会、居民大会等方式,使更多居民理解和认同“共同缔造”理念,参观学习其他小区改造成果,营造良好氛围。

抓好质量环节。改造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签订工程质量协议,施工前及时与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加强质量监管,尤其重视下水管网、污水井等隐蔽工程质量,抓小、抓细、抓严,防范偷工减料、表里不一等情况发生。

抓好安全环节。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与施工方签订安全施工协议,加强文明施工宣传,针对小区人多车乱等问题,有计划地实施分段施工、错时施工,减小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抓好监督环节。广泛发动居民参与改造,实现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充分发挥广大热心居民、志愿者的监督作用,让居民在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方案确定、改造施工、质量管控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监督。

花园七村通过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为下一步居民自治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自治是为了使改造成果得到维护、保持长久。

加强街道指导。按照“共同缔造”理念,街道在改造设计时就注重设置自治管理的硬件设施,同时指导居民组建自治管理队伍,建立财务公示、人员管理、居民自治等制度,使自治管理进入正轨。

强化小区引导。小区进行宣传引导,加强与居民沟通协调,多方物色合适人选,积极筹备居民自治管理组织选举工作并实施监督。

强调居民主导。实行由议事会民主商议、业委会决策执行、监委会全程监督的自治管理模式,所有成员均为小区居民。

依靠三支队伍:

志愿者、社区、街道

为了理顺关系、厘清责任,保障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由街道成立领导小组、社区成立工作小组、居民成立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分工合作,担任不同角色,解决施工难题。

志愿者队伍“汇”意见。在改造过程中,发动热心、能力强的居民组成志愿者队伍,以居民和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汇集各类问题和建议,积极协调力所能及的事项,将难点和矛盾及时向社区和街道逐级反映。

社区工作小组“梳”问题。社区工作小组利用位置近、人员熟的优势,及时收集居民问题,统一梳理、分流解决,小问题协调施工方立即处理或限时处理,涉及更改方案等突出问题及时向街道汇报。

街道领导小组“啃”难题。街道领导小组巡查现场,及时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召开现场会、专题会进行研究,邀请施工方、设计方共同探讨设计方案,努力在改造效果与居民合理诉求中寻找结合点,共同营造美好生活。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