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融合创新陶瓷文化增添景德镇城市发展活力
2019-10-11 11:08:20来源: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江西省景德镇市通过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实践,在调研评估、编制规划、谋划项目、统筹建设、管控效果等工作环节中,探索总结出了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优秀经验。

上下一心 背水一战 奋力一搏

把“城市双修”试点作为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

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是景德镇城市美誉度不够,城市形象与城市地位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城市双修”试点给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动则必成的信心谋划“城市双修”。“城市双修”是为百姓谋福祉、为发展谋出路的好事、实事和大事。景德镇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要求。为此,全市领导干部形成了“抓城市双修就是抓转型发展”的共识,四套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城市双修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并召开“城市双修”千人大会,打响了全域性城市转型发展的“攻坚战”,通过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行动,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把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以敢闯敢试的决心推进“城市双修”。景德镇始终坚持把“城市双修”的出发点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以民生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厘思路、谋项目,特别将“两违”建筑、城中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等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全部纳入“城市双修”的内容进行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成立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指挥长的指挥部,抽调100多名精兵强将专职负责,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

以担当实干的责任落实“城市双修”。景德镇将“城市双修”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程度、推进强度、参与广度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对照“城市双修”的目标和任务,市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每个领导承担起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任务”的工作格局;针对一些难点问题,指挥部进行密集调度、高位推进、攻坚克难,特别是资金调度方面,不仅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融资贷款,还通过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实现国有融资平台的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良性互动,为“城市双修”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推进试点工作以来,景德镇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33亿元,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家园感和归属感。

一流规划 全域覆盖 刚性管理

有效发挥规划对“城市双修”的引领作用

自从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以来,景德镇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一流规划布局“城市双修”项目,共谋划396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365亿元。

尽管景德镇市城区面积不大,但是在城市规划编制中,景德镇始终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一流水平来科学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创造了规划编制单位与城市建设伴生式发展模式,聘请中规院、清华同衡等国内顶级设计单位常驻景德镇。在充分了解景德镇历史文化、地缘文化、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对每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论证,规划编制更加精细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未来建筑奖颁奖典礼上获“最佳文化建筑”奖。

试点以来,景德镇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开展了山体修复、绿地系统、名城保护、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全域旅游、城市风貌特色等多项专题研究。在完善城市总规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定位,编制完成了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修补、城市设计及风貌控制等专项规划和多个详规,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四级规划体系,全市控规覆盖率由2年前的40%提高到95%,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景德镇始终强调项目建设必须以规划作为唯一遵循。在项目谋划时,景德镇建立了规划部门牵头谋划项目的工作机制,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规,必须经过规划部门的充分论证和审查提出,从源头上保障各项规划能落地生根、执行到位。在项目推进中,景德镇将规划部门单一的事后监管改为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严管,并组建了由城市建设领域8大专业3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规划技术营,在规划指导、批后管理、规划验收等多个环节实行管控,确保建设项目成为精品和样板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谋划项目 实施项目 推进项目

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双修”工作落地

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功能、品位和特色。景德镇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良好的山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是景德镇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因此,景德镇将保护山山水水、完善城市功能、塑造特色文化作为“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聚焦项目实施,以项目为抓手,用项目体现理念,推动“城市双修”工作落地。

实施一批“修补城市、完善功能”的项目。由于历史原因,景德镇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功能不完善。景德镇以“城市双修”试点为契机,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围绕环境整治、城市修补、完善功能等方面,谋划推进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在环境整治方面,按照整洁、整齐、整治的要求提升城市形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道路交通设施修补方面,有效治理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城市病”。在市政公用设施修补方面,通过管线入廊(地下综合管廊)从根本上治理了“马路拉链”“蜘蛛网”等城市问题,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公共服务设施修补方面,围绕30个步行街,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配套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厕、街心公园和中小学校,改造完善了一批社区菜市场、便利店、物流配送点等便民、利民配套服务设施,完成了88个标准化社区建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实施一批“传承文化、重塑瓷都”的项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为了全面展示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的城市文脉,守护昔日辉煌、今天资源和未来希望,景德镇将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以“申遗”为龙头、“三陶一区”为重点,先后实施了御窑大遗址保护、现代工业遗存保护等项目。御窑大遗址保护项目,以御窑厂为核心,对周边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地保护老城的风貌风格、文化肌理。将原宇宙瓷厂打造成“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不仅实现了对现代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而且带来了人流汇集、新文化传播,对城市更新和陶瓷工业遗存的活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双修”的样板工程,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了传承陶瓷文化,景德镇巧妙地将陶瓷文化元素植入到全城各个角落。随着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和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项目的快速推进,景德镇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拓宽文化外延,继续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强化管理 创新管理 长效管理

把科学管理作为巩固“城市双修”成果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过程中,景德镇坚持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管理、无序管理、交叉管理以及管理缺失等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巩固提升“城市双修”成果。

以市场化助推管理提质增效。景德镇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先后将环卫保洁、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地养护等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政府“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的转变。同时,通过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由政府当“裁判员”,用保洁管养标准和考核办法来给“运动员”打分,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以扁平化全面清除管理盲点。整合城市管理职能,将市政、园林、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有机整合到城管行政执法局进行统一管理,推动城市管理扁平化。通过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把乡镇全部纳入统一管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环卫精细化管理和全覆盖,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90%以上。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创新“公安+城管”联勤执法模式,提升了执法效能和管理合力;探索“消防+环卫”模式,打造“流动的救火车”,成功弥补了消防力量的不足,将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基础作用。推行城市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全市划定100个网格,网格与网格之间不留空白、无缝衔接,形成了“天上有云、地下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以法治化保障管理长效有序。充分利用法律授予地方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权,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了《景德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推动城市管理不断迈向规范化、法治化和现代化。景德镇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实施城市管理立法,不但能固化改革成果,维护城市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更能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参与城市管理,实现了从政府管理走向共同治理。

景德镇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依托江西绿色生态优势,作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景德镇继续常态化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而不懈努力!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