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脱贫致富出新招——访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长魏成玉
2019-10-17 11:33:23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龚后雨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处青海省东部,属省会西宁市辖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和22个社区居委会,现常住人口44.9万,有汉、回、土、藏等26个民族。

根据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定点帮扶下,大通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扎实推进实施“1+8+1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措,全面完成116个贫困村退出、7980户2831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大通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年底的8.7%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0.02%,创造了该县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大通县县长魏成玉。

集民智 显风情

齐声高唱致富歌

魏成玉告诉记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对大通县定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为提升扶贫产业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近年来,大通县围绕“建园区、提产业、扶智力、助脱贫”的工作主线,利用朔北藏族乡(以下简称“朔北乡”)边麻沟“花海农庄”乡村旅游品牌,以挖掘藏乡特色、集聚农民智慧为出发点,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东西部协作为基础,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打响“乡村旅游+扶贫”为主要路径。按照上述新思路,建立了以边麻沟、东至沟为中心的窎沟片区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唱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致富歌。

党建引领,片区联盟。大通县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与合力攻坚结合起来,组织朔北乡党委、县文体旅游局党总支、边麻沟村党支部等10个党组织,组建了朔北乡窎沟片区旅游联盟中心党委,统领窎沟片区产业园发展和脱贫攻坚事宜,开创出“党建+扶贫+旅游”精准扶贫大通新模式。

创新思路,振兴乡村。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振兴乡村和巩固扶贫成效的角度出发,精准发力,不断提升边麻沟“花开富贵”式乡村旅游扶贫效益,变蓝本为现实,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为一体的旅游扶贫产业园,改变农民靠传统种养殖维持生计的现状,带动窎沟片区10村发展农家乐72家、家庭宾馆10家,对加快脱贫、振兴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造园区,群众收益。为打消群众对“旅游等新兴产业能否带领大家走上富裕路”的疑虑,朔北乡窎沟片区旅游联盟中心党委与项目区农户签订利益保障协议,明确各方职责,为保障群众利益系牢“保险带”,按照400~1000元/亩的标准,每年向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费,使农户分享产业园红利。在产业园施工中,优先吸收当地贫困人口用工,累计解决172名贫困人口长期和临时务工岗位,发放务工工资14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带动并提升了一批农家特色餐饮、民族手工业、百货专营等产业收益。有了好的带头,产业园周边贫困户主动创业脱贫的情绪高涨,呈现出大量小微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

到耳边 入脑中

脱贫政策暖人心

魏成玉说,大通县始终把政策宣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纸质媒介宣传和会议集中解读等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先后制作发放脱贫攻坚政策汇编读本、脱贫攻坚知识手册、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宣传画等材料,还为每个贫困户发放“明白卡”和脱贫攻坚政策语音播放器,用书、册、卡、画、声等多种形式,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传输给贫困户,增强贫困人口晓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的能力。

更直观,让老百姓一目了然。制作发放动漫式、图片式“明白卡”1.6万余份,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漫图片和详细准确的数据,让贫困户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每一笔收入、享受的每一项惠民政策。

更清晰,让老百姓心中有数。大通县挑选吐字清晰、普通话和青海方言标准的播音员,用两种语言将门诊医疗保障、住院医疗保障、教育、农业生产、生产扶贫、社会保障及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群众广泛知晓的基本政策信息录入语音播放器并及时更新,随时随地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送到贫困群众耳畔。

明责任,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语音播报让更多贫困户了解掌握脱贫政策,特别有助于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破除以往等待、观望和不敢进取的思想,充分利用金融扶贫、“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各项普惠政策,发展产业、大胆“造血”,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贫困户苗进全说:“正是通过‘小喇叭’,我才得知医疗保障的好政策。老伴儿这次住院,家里能省下好几千元。”

贫困户刘明全说:“我没文化,本来只能靠天吃饭,但‘小喇叭’里面讲‘雨露计划’能教我技术。现在,我学会了开挖掘机,年收入有四万元。”

调结构 挖资源

特色种养结硕果

近年来,大通县结合实际,紧盯市场需求,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原则,鼓励动员广大群众自主选择并发展中藏药材、高寒燕麦、青海云杉育苗种植和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激发脱贫志气和“造血”功能,积累治愚、治贫、拔“穷根”的宝贵经验,为精准脱贫搭建“致富桥”。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积极引进中藏药材优良品种,在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的青林、朔北、向化等乡镇大力发展种植业。青林乡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中藏药材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免费发放种苗、提供种植技术、示范引领、保底回收等举措,建成种植基地1500亩,以订单式经营模式带动雪里合、柳林滩、白土等村一大批群众投身,依托特色种植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瞄准市场需求,拓宽渠道致富增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项目,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后盾。多林镇利用地域优势,种植耐寒、抗旱并对土壤适应性强的高寒燕麦,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载体,成立燕麦良种繁育基地,以订单农业方式引导群众发展高寒燕麦连片种植。目前,全镇共种植高寒燕麦1.1万亩,产值726万元,户均增收2880元。藏龙庄村贫困户李三得通过自有地和外包地,累计种植高寒燕麦130亩,收益7.4万元,较此前传统小麦种植年均增收近7000元。

牢固生态理念,探索多元增收渠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增绿与增收并举,实现贫困群众增收和生态环保双赢。宝库乡发挥气候优势,种植云杉9000多亩,全乡据此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户年均增收超过5100元。特别是五间房村22户建档立卡户,户均种植云杉6亩以上,3年来户年均收入1万~1.5万元,让云杉真正成为带来福运的“摇钱树”。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