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召开
2019-10-29 10:41:19

“万涧山区迎来了金凤凰,为万涧村发展建言献策,多么高兴的八月哟。”在万涧村杨家花屋特色民居的展览墙上,挂着一封村民的手书信,讲述着村民心中“难忘的八月”。万涧村位于安徽天柱山后山的万亩竹海之中,今年8月,这个古朴山村的第一家特色民居正式运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契机下,万涧村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WechatIMG93_meitu_2.jpg

潜山市万涧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8年,受安徽省住建厅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建筑大学等组成联合团队,在潜山万涧村、绩溪尚村两地开展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尝试以多专业协同的陪伴式规划,综合解决传统村落在规划建筑、社会组织、产业发展、机制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复杂交织的问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两年时间里,在潜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中规院驻村规划师在万涧村驻地提供技术援助,引导村民构建了“理事会+合作社”的双机制架构,完成3处、涉及41户、逾3000平方米的古民居流转保护工作。他们尝试将传统建筑改造为村民活动中心、旅游服务点、民宿、老年人服务中心、山区儿童公益书屋、民俗展馆等公共性项目,并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为依托,结合社会公益力量,对修缮改造后的建筑实行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组建了施工队,参与村落民居立面改造、古建筑修缮、河道整治、景观提升等工作,带动务工364人次,为村民增收十余万元。

WechatIMG88_meitu_1.jpg

在前期工作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团队与潜山市委市政府希望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为相关工作把脉开方,更好推进试点,并冀此引发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由此,近日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得以召开。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村民主体性与外部力量引入、传统村落中的现代设计、传统村落中的社会组织形态、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传承,多角度探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金三林认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不论是固化的村落、庭院、宗祠,还是活化的风俗习惯、传统工艺、民间文艺,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情思。所以,传统村落保护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村民主体与外部力量的关系,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关系等。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明确相关政策要求,既要指出方向又要划定红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其基本背景有二: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有别的分立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民工流动及城镇化大潮。这两个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作为幅员辽阔、十几亿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我们要在城镇化演进的基本趋势中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探索适合中国的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道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靳东晓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载体至少包括建筑、街道等空间载体,山、水等空间环境,以及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特色产业。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主体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必要的原住民,保护“载体”与“主体”同样重要。

WechatIMG97_meitu_3.jpg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提出,尊重村民的主体性是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如何构建合理的村落管理架构和运营管理架构是支持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让村落中的人更好地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命题,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可能造成保护工作的整体失败。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郭伟和认为,古村落文化是和村民的生计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当今古村落文化衰落最大的根源是单一工具理性下的第一现代性发展模式问题,人们逃离乡村、奔向城市、遗失传统。所幸对于第一现代性的反思后,提出了第二现代性,强调个体生命历程的反思性、城乡关系的可逆性以及对传统的发明和尊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在第二现代性理念下,把传统乡村文明再造出来,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通过传统文明的复兴而能过上体面又尊严的生活。这才是古村落活化和传承的根本出路。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