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宜居城市: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建设经营哲学
2019-11-12 14:24:22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秦汉川

微信图片_20191112100311.jpg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尽管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时空,但时至今日依旧绽放着深邃的思想光芒。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现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发达、更多彩时,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归属感缺失、幸福感下降等诸多“城长”的烦恼无时不刻不在困扰着我们,建设宜居城市由此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污染、拥挤、噪声、高密度、千篇一律、房价高昂、生活成本贵、与邻里之间的相互陌生等,都是当今世界一些城市不宜居的突出表现。建设宜居城市,让城市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需要‘不忘初心’,要让城市建设更多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增值服务,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平衡人的需求和资本逻辑之间的矛盾,需要富有远见且有更多公众参与的规划。”前不久,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首届“宜居城市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如是说。

我国宜居城市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但跟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伴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也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城市病”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上切实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存状态,也让城市变得非常不宜居。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还得在发展中解决。2005年1月,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使用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同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2007年5月,原建设部科技司正式通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随后国内很多城市都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还纷纷通过争创“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城市品牌。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赖以生存的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更多期待。2017年3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工作,其中强调: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有更多获得感。

“城市发展代表着经济发展繁荣,也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宜居不光指居住,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宜居是全体人宜居,不是少数人宜居,可以从就业、安全、健康、便捷、公共服务、居住条件、人际关系亲和力、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预防处理能力、公民权利能否充分保障等维度来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在上述论坛上表示。

微信图片_20191112100307.jpg

“共同缔造”让城市生活更宜居更美好

归根到底,城市的核心是人。从建设城市到治理城市,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双修”也好、宜居城市建设也罢,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造福于广大人民。因此,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治理都必须摆脱之前“唯GDP至上”的思维,回归以人为本、重视人在城市里的感受,这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标尺”。

那么,究竟如何建设宜居城市?上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一位长期研究城市问题的业内专家表示,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同时要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作为支撑,以标准为指引,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像主人一样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共同缔造,这样一来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让人民群众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今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路径,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和治理过程中落实“共同缔造”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让“城市双修”“宜居城市”建设等工作深得民心,加速推动了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带来的还有城市建设、管理、治理思路、理念、方法的重大转变。

“需要说明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行动,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对城市进行体检,全面理清问题,明确目标、路径和措施;其次,要坚持强弱项、补短板,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黑臭水体整治、垃圾分类等工作;最后,要建立标准体系,既要有宜居城市的整体标准,又要有单项标准,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有标尺可依。”业内专家表示。(魏文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