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建管并重 让村民“方便”更方便
2019-11-22 14:21:00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杨明广

“我家改了,你家改了没?”

“已经报名了,一会儿就来人改。”

“卫生、方便又安全,人家还不要钱,为什么不改?”

“我家早就改好了,不信你去看看,没有苍蝇蚊子,也没臭味儿。儿媳妇和孙子从城里回来,再也不用为上厕所发愁,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

走进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太平集村,总能听到关于改厕的热议,看到改厕的火热场景。昌邑市把农村改厕作为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创新建立农村改厕“宣传常态化、机制长效化、管护市场化、利用资源化”的“昌邑样板”,坚持建管并重,有序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保“农户改厕有人建、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实现农村厕所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搭建常态化宣传平台

在农村改厕初期,工作人员都曾吃过“闭门羹”。受制于生活习惯与观念影响,村民们不愿改、不想改和观望等靠的情况引起了市、镇(街、区)政府领导重视。他们认识到,农村改厕是民生大事、好事,但是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单靠政策强制行不通。让村民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必须另辟蹊径,从宣传发动入手,从思想观念上引导村民转变,自愿、自觉投入改厕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昌邑市先后多次组织镇(街、区)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四川、江西、山东等省先行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亲身体验改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当地还印发了倡议书,印制了农村改厕政策小册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宣传人员进村入户发放,宣讲优惠政策。开辟“无声课堂”,在村内小广场、房屋墙体、路口等处设置宣传栏,制作宣传画和标语横幅。发挥电视台、报社等媒体作用,开辟专栏集中宣传农村改厕先进户、典型村,以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引导村民改变传统习惯,让农村改厕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

完善长效化推进机制

为完善长效化推进机制,昌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街、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改厕领导小组,抽调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卫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各镇(街、区)成立工作专班,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这项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提高各方积极性。研究出台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组织镇(街、区)党委书记召开全市农村改厕现场会、调度推进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全市农村改厕微信工作群,实行每日报改厕进度、晒改厕现场,每周汇总改厕情况,每半月通报改厕排名。实行领导包镇(街、区)责任制,不定期进村入户督导改厕工作。

为保障改厕经费落实到位,昌邑市对山东省和潍坊市下发的农村改厕专项资金全部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及时足额配套本级奖补资金,使每户补助达到900元标准。在乡村文明行动奖补资金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日常督导和验收考核。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保障农村改厕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工程质量,昌邑市坚持技术指导、考察学习与现场观摩三管齐下,邀请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多次组织镇(街、区)村干部到先行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全市农村改厕工作提质提速。严控标准流程,下发改厕质量技术标准,建立高效的质量管控体系,坚持规格、采购、施工、验收“四统一”——厕具及设备按照统一规格,由领导小组牵头,统一公开招标采购;由各镇(街、区)牵头,择优选用本地队伍,以镇(街、区)村为单位组织施工;由领导小组牵头验收,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工程质量。

构建市场化管护模式

73岁的付文昌是柳疃镇西付村村民,孩子在县城上班,家里只有老两口居住。改厕时,他家安装了蹲便器,但因年老体迈、手脚不便,常常如厕困难。付文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镇服务站的电话。没想到不出半小时,工作人员就来到家中,装上了坐便器。付文昌兴奋得逢人便讲:“一个电话,人就来了,真是大好事。”

农村改厕“三分建、七分管”,既要管当前,更要顾长远。建立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是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为解决改厕后的厕具维修难、粪液清运难问题,柳疃镇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购置了小型抽粪车6辆、厕具配件200套,委托专业公司提供服务,这一市场化管护模式正在全市推广。

昌邑市还专门出台《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实施意见》,建立了“统一抽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化服务运营体系——每个镇(街、区)建设1处后续管护服务站,由运营企业配备专职人员和维修清运队伍,做到“专人管理、快速维修、及时抽取”;由运营企业投资,按照每2000户配备1辆抽粪车的标准,配齐25辆抽粪车,保障群众改得顺心、用得舒心;按照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后续管护资金。

目前,全市7个镇(街、区)采取政府或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式,补齐农村厕所管护设施设备的短板,保证了“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