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一带一路”城市竞争路径图: 开放筑基 创新赋能 合作共赢
2019-12-05 11:30:2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张忠山

从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共识,6年来,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愿景变为现实,丰硕成果惠及全球。在“一带一路”倡议包容共享的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演变,开放、创新、合作成为城市交流新常态。如何从更多维度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发展格局?如何处理好城市和区域发展之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建设和城市交流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期《中国建设报·高质量发展》将带领读者品味一场思想盛宴,倾听国内外专家论道全球城市发展格局演变。

包容共享的全球化与全球城市发展新格局

主持人:

“‘一带一路’倡议下包容共享的全球化”是一个全新的判断。它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最大区别在哪里?这一视角与已有的或者经典的全球城市指标体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picture.jpg

杨保军:

上一轮全球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主要由金融和资本驱动。在一国市场有限的情况下,资本的强大力量希望突破国家的限制走向全球,政府和企业组织顺应了这种趋势。所以,跨国公司会在资本流动和获利过程中带来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换句话说,这就是资本驱动全球化。但这种增长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阶层对抗和分化加剧等问题。出现矛盾并不可怕,但逆全球化搞孤立封闭违背发展规律,肯定行不通,必须寻找新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摆脱单独依靠资本的逻辑走向共享发展,符合各国人民愿望。由此,我们对城市的评价要有新视角。传统的评价体系在那个时代抓住了全球化本质,现在则面临着新变化,包括资本逻辑遇到困难、实体和虚体分离、创新成为推动发展重要因素。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网络协同”视角,把研究放在创新、生产和服务、设施连通三大基石上,更看重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从不同视角出发,全球城市发展格局和城市竞争力有很多评价体系,如何从更多维度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发展格局?

!picture (1).jpg

倪鹏飞: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源起中国,但从全球时空发展规律看,它符合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回顾城市化发展历史,在14、15世纪之前,古丝绸之路代表了亚欧大陆的发展。15世纪以后,欧洲快速崛起,然后出现从西向东逐渐演化的趋势。如今,世界进入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亚洲迅速崛起的时期。一般来说,促进城市或者地区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制度和技术。西方国家首先实现突破,通过工业革命掌握了现代技术和创新,发明了市场经济。在全球竞争过程中,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显现出后发优势。未来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增长到70%。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也会加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竞争力会迅速增强。

主持人: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城市规划学科与行业如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城市共同发展?

!picture (2).jpg

孙安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国际城市合作是个很大的命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先推动互学互鉴,与国际城市彼此学习和了解对方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经验。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比如跟许多国际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对外推介中国城市等。其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比如针对气候变化问题,除了与国际组织联合开展相关城市规划行动之外,我们还成立了全球规划师联盟,面向全球征集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行动和成功案例。最后,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关国家和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提供规划技术服务等,把中国的成功规划经验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合起来,为这些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主持人:

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欧盟在城市合作以及与其他国家城市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政策和举措,效果怎么样?

!picture (3).jpg

尼古拉斯·康蒂纳基斯

(Nikolaos Kontinakis):

欧洲城市联盟深知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合作的意义。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不论是经济增长、创新还是工业发展,没有谁能够举一人之力去实现,而需要协同合作。欧洲城市联盟希望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光要“走出去”,也要吸引各地人才到欧洲来,这是双向政策。过去,我们有很多城市合作的成功案例,如今交流合作仍在加强,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大学和企业,也包括各种机构组织。从个人角度看,欧洲城市联盟的主要工作是和地方政府合作,交换知识观点,了解地方政策,帮助其转型发展。这些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帮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和各种组织紧密联系,加强彼此了解。

转变范式 善用技术工具提升城市竞争力

主持人:

在全球城市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好的人居环境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上发挥作用,常常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picture (4).jpg

张振山:

联合国人居署是联合国系统中促进全球人居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和中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创新、生产和服务、设施连通是新视角下构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城市人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很多中国城市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时,不仅仅要有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有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对吸引人才、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意义重大。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很好的合作,制定了全球城市和国土规划的国际导则,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共同推进全球人居环境建设。

主持人:

未来城市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和区域发展关系,对全球城市发展格局会带来什么影响?

!picture (5).jpg

伯恩哈德·穆勒

(Bernhard Muller):

我非常同意杨保军院长所说,需要对全球规划体系和全球城市有全新的思考。近年来,在全球城市发展格局影响因素方面,讨论的背景都是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广的概念。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同时要考虑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从更宏观的综合视角展开讨论,离不开有关范式转变的讨论。我们不能仅仅改善发展的某个方面,而把其他问题留到以后解决。发展有多个支柱,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到,否则会带来种种问题。

说到大城市,我们不该忘记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要放到区域和区域网络中分析。大城市非常依赖与周围城市和区域构建的创新网络,区域内相互连通很重要。这里涉及交通网络和地区治理,好的治理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能够开展合作。一座城市建立起自身的国际地位,先决条件是有好的治理机制。

我们同样要关注小城市,国家不能只通过大城市发展。一个状况良好的国家尤其是进入发达阶段后,发展是深深植根于区域创新和农村发展的。以农村为例,不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农村创新同样重要。德国把很大一部分研究工作放在了农村,并非只是大城市才有科研机构,这就是德国城市在指数排名上可能并不靠前的原因。但论及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德国排名都比较靠前。

主持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走向成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德国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建议?

!picture (6).jpg

奥塞恩·赫尔佐格

(Otthein Herzog):

以交通发展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之前,德国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事实上,城市大多只需要现在四成的汽车就能实现同等交通量。我们正在对公共交通改善和优化,进一步增强效率,改善公共交通体验,让大家不必自有车辆。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工业则能够影响或改变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状况。比如,发达的工业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并在各个领域激发更加智能化的产品需求,随之形成智能化的生产流程以及智能化的大规模生产、个性化生产。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进一步实现工业4.0。此外,智慧服务、物联网、空间规划战略等都能极大提高物流和生产的高效性、有效性。如果把工业4.0概念应用到生产流程中,不但能够降低噪音,实现更好的环境和更节能的生产,还能更好地安排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职住平衡。

值得强调的是,物流和生产高度相关。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智慧化和自动化物流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内部效率,对优化全球生产流程也很有意义。它能够重塑城市规划,如不需再建大规模高新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也不需再建太多建筑。在德国,港口过去使用大型集装箱配合货物卸载,现在很多城市则使用智慧物流。此外,在城市变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历史。不少德国城市做了很多工作,保护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好,涵盖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国家和地区城市。

主持人:

作为首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尤其与中国城市开展合作方面,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picture (7).jpg

艾德娜·帕舍尔(Edna Pasher):

以色列是非常小的国家,也是网络化的国家。在网络化世界中,每个人和其他人都会紧密联系,国土面积大小反而并不重要。

以色列是“起点国家”,很多人愿意过来开办企业,因为能够找到很多解决方案。由于初创企业非常多,以色列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硅谷”,这要归结于创新和变革。如何推动、实现和管理变革与转型,重要的是不要自说自话,而要相信技术的巨大潜力,并且善用技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认为技术会给予,也会索取。因此,要意识到技术有哪些劣势,把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技术会带来隐私问题。可如果不推动技术发展或者不让技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就很难实现社会进步。中国非常擅长把技术应用在商务或日常生活中,现在欧洲也有这种趋势。我们可以共同建立创新管理的工作模式,更好地管理创新、管理变革、管理转型。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