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拔穷根 换穷业 树新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脱贫“摘帽”记
2019-12-10 10:00:2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骆晓飞 张大川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楼房,从“靠天吃饭”到发展多元化产业扶贫,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彩虹之乡”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脱贫“摘帽”,踏上奔小康之路。

交通通信设施升级 土族融入现代文明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土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古崇尚彩虹,这里因此被称为“彩虹之乡”。可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受限,贫困就如大山一样横亘在眼前。

“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孩子上个学要走7公里的山路才能坐上车!”“庄稼地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老村里住了半辈子,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曾是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5社、6社村民的心病。

如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新村,道路干净敞亮,太阳能路灯沿着道路一字排开,院落错落有致,塑胶篮球场、休闲广场、栈道花园一应俱全。

走进79岁的土族老人吕有荣家里,80平方米的房屋被分为三室一厅一厨,180余平方米的院子里阳光明媚。

“以前都是烧柴、烧煤甚至烧粪取暖做饭,现在用上了天然气和油烟机,这样的生活以前哪敢想?”吕有荣说,交通方便了,村里干净了,打工的门路也宽了,还愁过不上好日子?

村村通硬化路、乡乡通柏油路,电力保障全覆盖,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保障……脱贫攻坚让高原土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山区的土族群众正加速融入现代文明。

走向“自我发展” 脏水坑变成“金饭碗”

“以前土族盘绣藏在深闺人未识,妇女们多用它装饰自己的鞋垫、头巾。现在盘绣已被开发成花样繁多的商品,走向市场。”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法人苏晓莉说,通过在贫困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仅她一家公司就辐射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盘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

有了脱贫致富的出路,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也在转变,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变强了。

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过去有一个160亩的采砂场,连续10年的采砂、粉砂、洗砂,导致村旁河道被严重破坏,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周边村民不胜其扰。

“以前,采砂场一年交给村集体5000元租赁承包费,真是富了老板苦了百姓。”据威远镇党委副书记薛生海介绍,在乡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支持下,2018年4月,卓扎滩村把采砂场改造成了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营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

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说:“以前全村最脏的地方就是采砂场,整治改造成旅游景区后,脏水坑变成了‘金饭碗’。”

从摘“穷帽子” 到挺直“腰杆子”

互助土族自治县副县长周明长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依托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土族聚居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互助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据介绍,互助县2015年年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18个,贫困户13796户,贫困人口48523人。到2018年年底,贫困村全部退出,4万多贫困人口基本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底的14.1%下降到0.26%,脱贫摘帽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2019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县正式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既要扶贫,也要扶志,摘了“穷帽子”,还要让群众挺直“腰杆子”。2016年以来,互助县采取对产业发展先进户实行奖励等活动,激发群众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些村里还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脱贫光荣户”表彰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使村民在精神面貌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下个摇钱的树了。百姓们高兴地花儿(哈)漫了……”

“花儿”是土族人的喜好,不少村民能现编现唱,随口就来上一段。班彦新村的“花儿”明星吕有贤过去唱的词里总是充满忧伤,而今更多的是快乐的词调。

“脱贫只是第一步,只要继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定走好富有土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周明长说。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