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强人才定战略推标准 建筑业企业加速“走出去”
2019-12-12 14:20:4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拉萨市副市长 史育斌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各领域的影响力全面提升,在经历了国内大规模建设的历练后,一批大建筑业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实力的同时,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特别是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国际业务得到快速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前,我曾参与培训班,围绕推进企业国际化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主题在德国集中学习,并且到世界知名企业宝马、DEUTZ公司深入观摩和交流,与建筑业相关的巴伐利亚住房企业行业协会进行接触。结合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竞标的经历,我认为中国建筑业在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进程中,还应思考以下方面的问题。

■ 处理好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体现在各个成功公司的管理中。世界知名公司西门子强调职业教育,认为产品质量靠技术,技术来自工人,工人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看职业培训;并为留住优秀人才设置了从技工向管理者转化的路径,升迁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个人魅力、工作能力,而不是学历。柏林运输公司有一个5900平方米的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工种达11个。在德国,企业负担职业培训费用,个人负担学历教育费用。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政府设计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这种培训为德国公司培养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形成了德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反观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将资源过多投入在公民学历教育上,未形成规模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政府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发展职业教育,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将所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到8%,以期企业提高在岗培训投入。

中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劳动力在素质和结构上,多与现阶段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竞争要求存在差距,影响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此外,企业内部晋升体系和薪酬体系对优秀技工人员利益保障不充分,没有形成顺畅的职业上升通道,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

尤其是在建筑行业,除了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由总包企业自行负责外,具体的实操作业多外包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的员工主要是农民工。农民工替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中型建筑业企业拥有的专业建筑工人,且在实操中锻炼出一定技能,为中国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商品房建设奉献出了青春和汗水。但建筑业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农民工专业素质不高的劣势逐渐显现。近年来,建筑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由于对职工的职业教育缺位,影响了中国建筑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建筑业职业教育的欠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些年建筑业发展迅速,农民工供不应求,自身缺乏追求提高职业技能的压力和愿望;另一方面,因农民工流动性强,各劳务公司和总包企业的职业培训投入很难获得直接回报,缺乏加强职业教育的动力。为提高中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企业要加强职业培训投入的力度,政府也应加大职业教育建设,增强建筑业国际竞争能力。

■ 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德国企业普遍重视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战略。中国建筑业企业要学习德国企业的经验,加强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在涉足国际化经营时,更应紧紧围绕科学制定的战略实施管理。比如,北京城建集团近年来下决心重抓国际业务,成立独立的国际工程事业部,集中集团优势资源,制定适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培养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围绕科学的经营战略,集团近几年的国际业务发展得很顺利。

■ 将中国标准制订和推行提上日程

中国建筑业“走出去”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除经援项目和中国优惠贷款项目应用中国标准外,应用的多是英美标准。两个标准的主要差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劳动力的熟练程度上,中国工人熟悉中国标准,不存在学习曲线,在施工初期,效率要明显高于英美标准下的施工效率;二是在机电设备供应上,中国标准下的工程项目可以使更多的中国制造商参与产品供应,而英美标准下的工程项目,很可能直接剥夺了众多中国制造商参与产品供应的竞标机会。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经援工程和中国优惠贷款工程上通过中国标准的应用,已经在当地树立了中国标准的形象。下一步,凭借这些成功项目的影响,我国应将建筑业中国标准的推广作为重要目标,大力推行中国标准在经援工程和中国优惠贷款工程等所在国家的应用,促进中国标准在当地工程项目上广泛应用,以提高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实现整个建筑业产业链的质量提升,切实带动中国制造业出口,消化国内制造业过剩产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