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城市笔记(六)嘉兴:用“绣花功夫”推动历史街区微改造
2020-01-09 21:27:45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魏文林

1.webp.jpg

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高洋洋摄

编者按: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城市星罗棋布,它们不仅是承载人们居住、工作的物理空间,还是承载人们生命体验、成长记忆的情感空间,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呵护并携起手来共同缔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条件。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

按照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我们借助每一次出差途中的所见所感,用脚丈量城市,用眼观察城市,用脑思考城市,用笔记录城市,从可以触摸的城市细节入手,以“笔记体”书写城市,形成“城市笔记”系列,敬请关注。

现如今,走进浙江省嘉兴市月河历史街区,别有一番景致。放眼望去,传统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等还原并再现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旧时嘉兴作为“江南府城”的繁华。

月河历史街区眼前所呈现出的这番景象,与近年来当地政府用“绣花功夫”着力推动历史街区微改造分不开。在修缮过程中,嘉兴市有关部门始终坚持原真性、可识别性、修旧如旧原则,除了建筑外围采用寻常百姓家朴实的纸筋石灰墙,屋面和门窗采用原木做旧的手法进行修补之外,其余地方均不作“雕琢”,就连线条细腻的木刻浮雕、青砖墙上端的云头屋脊以及灶头边的火烧痕迹,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以此传承并延续了街角、山墙、屋脊、石库门、窗裙、窗花、骑楼廊下、水岸码头、水阁等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共性,还原了当地中基路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2.webp.jpg

不仅如此,随着夜幕的降临,月河历史街区的“夜灯”也亮了起来,漫步在青石板铺的中基路上,透过屋檐下的柔和灯光,使人感受到一种静谧与美好。夜间微改造项目也是嘉兴市近年来在推进历史街区微改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目根据灯光设计规划要求,通过LED灯控形式,对建筑、桥梁、树木植被、水景、小品进行外立面灯光提升微改造,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华丽而不华众、夺目而不炫目,让灯光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融为一体。

为进一步再现月河历史街区的江南水乡韵味,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的嘉城集团还特意委托浙江大学、杭州思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编制了月河历史街区自然水景系统方案,在疏理外月河、秀水兜的基础上开挖了里月河,外月河、秀水兜包括新开挖的里月河在区域内逶迤相连,并与京杭大运河环通,12座造型古朴的石桥横跨在河面上方更添了水乡韵味。不仅如此,该街区内还设置了4道闸门,使街区内河道的水位控制在1米左右,更能体现建筑的亲水性。

除月河历史街区之外,近年来嘉兴市政府还对芦席汇历史街区、乌镇西栅历史街区进行了微改造。前者以“老街区、旧时光、慢生活”为主题,在不改变整体历史风貌的情况下,在街区内部植入咖啡馆、书吧等现代化的新兴业态,为游客营造了深度体验型的休闲度假文化氛围;后者同样在保护整体风貌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了细微调整,如装修了卫生间、把原来很窄的楼梯变成宜居的楼梯等,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生活需要。

3.webp.jpg

嘉兴市正在进行的历史街区微改造,是我国近年来加大力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像上海新天地、广州永庆坊都在采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使历史街区在现今社会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在城市建设中进行文化遗产保护,需下绣花一般的精细功夫。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也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街区微改造,不仅能完整地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唤醒居民的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颜值和品质,增强历史街区的文化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微改造和合理运营,嘉兴月河历史街区如今的年接待游客量已达200万人次。作为一个“老嘉兴”,市民赵先生对月河历史街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在关注这里的微改造。“进行微改造后,具有水乡韵味的传统商业街将江南民居的精髓与现代建筑的简约大气完美地结合起来,赋予了历史古街新的生命力,尤其是晚上的月河历史街区,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迷人。为此,我一次次跑到街区,不时地按下快门。”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