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建设更加安全健康的城市和建筑空间
2020-03-05 13:16:2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张忠山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疫情,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筑是人们生活、工作、活动的重要空间,如何在安全健康绿色的维度上,继续完善建筑空间和相关规划设计,也是这次疫情带来的重要课题。

不管是“非典”还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是关键环节。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间,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探讨建筑空间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长效应对机制。

受访专家认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绿色建筑为例,我国绿色建筑健康标准不断提高,除了节能环保,在卫生防疫方面也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公共卫生系统性及居住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缺失等突出问题。

建筑是防疫的一部分

“在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染性疾病疫情都推动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标准规范更新迭代,成为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近日撰文表示,对城市建筑变革来说,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王建国认为,城市卫生设施、建筑上下水系统以及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必要空间场所建设必须放到重要日程上,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内核,应该争取实现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而不是二元论的非此即彼。

短期来看,疫情防控要调动现有建筑的一切积极因素。“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本上还是引起肺炎的病毒疫情。2003年,我们抗击‘非典’积累了一些经验,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能够通过给排水和空调系统传播,人员聚集的建筑空间是疫情防控关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赵锂表示,要在疫情防控期间,把建筑应急和安全健康功能放在首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潘云钢认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筑首先是发挥“隔绝”作用——并非让建筑与室外完全隔绝,而是和污染源隔绝。否则,建筑空间如果弥漫着病毒,生命将面临怎样的威胁?其次,为疫情防控和正常的生活工作提供尽可能舒适健康的环境势在必行,人们早已无法离开建筑而存在。

“绝大多数时间里,建筑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环境。人们居住、工作在建筑里,采买、集会甚至交通也都在建筑里,人类社会时时刻刻无不与建筑关联。”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绿色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鹏看来,与其说建筑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作用,不如说建筑就是防疫工作的一部分。

务工人员返岗大潮将给疫情防控带来新一轮压力。刘鹏提醒,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建筑即将迎来聚集人群的情况下,为防止因人员聚集导致病毒再次传播,在建筑运行管理方面,要以切断污染源和避免交叉污染为重点,按照防疫要求开展行动。

“2003年SARS爆发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通风、给排水等因素会给公共空间安全带来这么大影响。后来,多地发生交叉感染,人们才越来越重视建筑对健康防护的作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医疗建筑设计研发中心总建筑师张建斌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会更加强调建筑的健康功能。

在短期疫情防控方面,张建斌认为,建筑关键部位安全防护主要是做好人员密集空间的消毒防护,包括会议室、食堂和公共餐厅、电梯等,此外还要做好高频接触表面的消毒防护,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电脑键盘、手机等。

建设守护安全健康的“护城河”

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必要不断探索长效应对机制。中长期看,建筑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一方面要形成应急使用机制,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相关标准,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

王建国撰文表示,在人们尚无准备、尚不知晓的灾害来临时,既有规范可能欠全面、欠完善,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疫情安全“体检”和“诊断”,如自由贸易市场类建筑、楼宇办公建筑、高密度居住社区等,做好公共卫生、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的建筑处理对策等,权衡短期成本和长期受益关系,为建筑设计规范修改完善乃至更新提供参考,从物质空间载体优化的角度,帮助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城市突发灾害事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包括防疫等方面在内的建筑功能实现了提升。绿色建筑要求自然采光、通风防霉、充分日照,给疫情防控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刘鹏认为,严格按相关标准执行是绿色建筑领域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的重点。

受访专家认为,今后可适当推广使用或者优先采纳更高的建筑健康标准,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建筑标准不一样,医院、住宅和写字楼的健康标准肯定不同。要对建筑的健康标准区分,根据使用功能和特点确定、有效落实,这是我们应该厘清的问题。”张建斌说。

在他看来,建筑大体可分为普通建筑和应急建筑两类。前者更需要关注建筑卫生问题,包括采光、通风、水、食物甚至心理等,打造更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后者则比较特殊,更强调功能的针对性和使用的时效性,要做到未雨绸缪、反应迅速,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迅速投用,“小汤山”医院就是典型。

对于承载着居住、办公、商业等多种职能的普通建筑来说,逐步提高和强化健康功能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越来越受关注,安全健康标准也在逐步提升。

“健康建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点像健身和生病的关系。健康建筑虽不能杜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可以提供健康环境,提高抵御能力,降低因环境造成的交叉感染。”张建斌认为,健康建筑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在医疗、教育、办公、住宅等领域都有很大空间。

受访专家告诉记者,提高建筑健康标准的同时,不能忽略补齐当前短板。刘鹏认为,建筑运维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改善可以作为切入点,比建筑这个“硬件”更关键的是使用,涉及业主、使用者、运营管理者等人为因素以及管理手段等规范制度。

“人们买电子产品尚且有说明书,但包含了给排水和采暖空调等诸多复杂系统、实际使用维护更复杂的房子却没有说明书,很不应该。”刘鹏认为,首先要在建筑空间使用、设备系统运行、建筑维护保养等方面建立使用说明制度,制定完善的运维标准及应急预案,再发展完善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的智能运维体系,把包含卫生管理在内的物业管理落到实处,快速提升运维水平。

住宅建筑是疫情防护的重要空间。“国内住宅建筑相对密集、人口相对集中、人际交往频繁,带来了疫情防控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不少存量住宅存在卫生防疫系统性及居住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缺失等突出问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要提高认知,加强住宅建筑卫生防疫、居住健康安全和建筑部品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研究。

“从专业和品质看,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给使用者提供开窗的选择权,对身心健康有益,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很必要,这方面标准要进一步研究和提升。”潘云钢表示,所有工程建设核心都是价值导向,真正的使用结果才是对建筑价值的最好评价。设计师应进一步加强和建筑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联系,从而更多了解价值“缺陷”,在完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把建筑打造成守护人们安全健康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