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疫情下的舆情引导:明信息、建信任、树信心
2020-03-05 14:04:42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建业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必不可少。

“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最重要的工作不应是抢发新闻、争取独家报道,而是把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让外界了解到事实,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锐这样表示。

13.png

陈 锐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主流媒体深入战“疫”一线积极发声,在汇聚疫情防控的信心与合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舆论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谣言,影响着全国人民共渡难关的信心与行动。做好舆论引导成为打赢这场全民战“疫”的重要举措。

信息繁杂情况下重构舆论场

“与2003年非典时期的舆论场相比,当下舆论场的构成出现了很多变化。”陈锐表示,彼时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是民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部分人使用BBS、论坛。传统媒体能够及时传递官方信息,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今民众普遍使用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相当一部分官方信息被“二手贩卖”到社交媒体,虽然其信息源头可能是传统媒体,但是渠道发生了变化。另外自媒体的涌现,使得当下舆论场的构成更加多元化。

“舆论说到底是信息。”陈锐认为,当下是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多会加大民众的认知负荷,而且很多信息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这会使民众产生信息焦虑,甚至怀疑所有信息。繁杂的信息对民众的接受、理解、记忆提出挑战,并影响其行为。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繁杂的情况更为明显,有前线发回的紧急求助信息、有让人啼笑皆非的疫情防控谣言、有对救助物资分配的质疑……陈锐认为,当下媒体的重要职责是提供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助力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而不是抢头条、发独家。政府、主流媒体等应该成为民众最信任的权威主体。

媒介应该发挥心理抚慰作用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舆论场中一度出现一些对武汉等疫区民众不友好的言论。对此,陈锐认为,这是民众面对未知变化时的一种恐慌心理在言论中的具象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度的紧张,甚至轻微的恐慌有利于调动民众的心理能量,加强民众的疫情防控意识。但是,过度紧张或者恐慌,则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情绪在群体中具有传染性,现实表现之一是网民容易形成某种极端情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该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所以,在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接受暗示,感性取代理性使得某种极端情绪得以快速传染。

陈锐认为,要坚决遏制别有用心、故意为之的谣言和不友好言论,避免出现群体性恐慌或者社会撕裂。目前一些部门、地区及时破解谣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比如在疫情防控初期,有消息称部分小区不让回京的租客进入,随后北京民政局表示,不能搞“一刀切”,应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和排查的前提下,允许返京人员进入小区。有些地方挖断公路防范疫情传播,面对这种情况,公安部回应,如果有未经批准,擅自设卡,阻断交通的违法行为,应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依法妥善处置。

目前,很多的心理机构也加入到疫情救助当中,比如发布社会心态报告,给前线医生、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媒介应该发挥心理抚慰作用。”陈锐表示,媒介应该调动民众的紧张情绪,但是又不能使民众陷入恐慌,应让民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乐观面对危机。

整合信息 有效传播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相关信息的整合有待完善。”陈锐表示,信息鱼龙混杂,不同部门、机构也在单独对外发布信息,民众很难从中甄别出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所以,建议设立一个权威部门,梳理整合各方信息,在某一权威平台上发布。

一方面,这种有逻辑性的信息,便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有效指导他们的疫情防控行为;另一方面,能够让重要的信息及时得到传播,比如某家医院急缺某种物资,民众便可以定点、定向捐助。

“我们应该实施信息分级。”陈锐表示,如同电影分级,不同重要级别的信息应该以特定的方式发布、转载,民众能够快速识别信息的价值,从而降低民众甄别信息的困难度。比如,有些媒体在标题中用不同的颜色标识新闻的重要性。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相互鉴别,去伪存真。陈锐认为,中央媒体、武汉当地媒体、专业平台等之间的联动比较少。各个平台之间只有相互提供、确认信息,才能有效规避谣言,给民众提供便利。

“举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使得疫情遏制取得明显效果,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陈锐表示,疫情防控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民间专业组织参与进来,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指导基层民众的具体疫情防控行为。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