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安徽省芜湖市市长贺懋燮:聚焦区位叠加优势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0-06-22 11:35:0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李睿明

“在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谈到拥有区位、地缘双优势的城市,必然有芜湖的一席之地。明朝时期,芜湖是浆染业的大本营,《天工开物》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形象展现了芜湖浆染业发展的盛景;芜湖于1876年通商开埠,并随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改革开放后,被誉为‘民营经济报春花’的‘傻子瓜子’从芜湖走向了全国。如今的芜湖更是把长江经济带城市、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等‘殊荣’集于一身。”

05.jpg

谈到芜湖历史中的“高光时刻”,芜湖市市长贺懋燮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专访时如数家珍;聚焦当下,贺懋燮认为,芜湖城市规划建设中时刻贯穿着“三借三还”的理念。

借势共融 还利于民

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进博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而在国家战略支持的大背景下,芜湖的发展也与其四个特有的地缘优势密切相关。

“角中有廊”是芜湖的第一个地缘优势。据贺懋燮介绍,芜湖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Ⅱ型大城市,也是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之一。去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市长联席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都在芜湖召开,诞生了芜湖宣言、芜湖共识、芜湖联盟,使芜湖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新的“打卡”地。

“廊中有带”是芜湖的第二个地缘优势。作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长江黄金水道是城市的经济脉络。“在G60科创走廊九市中,芜湖是惟一与长江黄金水道坐标交汇的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4个试点市之一,在城区滨江岸线上实现江景与江城、生态与生活、修复与休憩的有机统一,群众纷纷点赞。”贺懋燮说。

“带中有港”是芜湖的第三个地缘优势。“芜湖拥有197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良港,也是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去年集装箱量突破100万标箱,多年稳居中国内河船舶交易量前列,安徽通江达海的势头蒸蒸日上。”贺懋燮充满信心地说道。

第四个地缘优势是“港中有群”。贺懋燮表示:安徽整合了全省港航资源,设立省港航集团,并将港口运营总部设在芜湖。除了水上的港群,芜湖还有空运港和贸易港。芜湖宣州机场已被纳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贸易港依托综保区和肉类、粮食等进境指定口岸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放眼芜湖的长江岸线,每天都是一片忙碌,装满货物的船只来回穿梭。这座自古就被誉为“江东名邑”的江城,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地缘优势,在政策、战略、空间的叠加效应中已然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2019年芜湖经济总量进入非省会地级市前40强,人均数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居17位,群众得到的实惠日益增长。

借力共建 还江于民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的精神主线和实践要求。作为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芜湖结合自身地理特点,开拓创新模式,下大力气做到了“四为”。

首先是“为国护江”。贺懋燮介绍说,作为国家发改委开展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试点城市,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下,芜湖抓住机遇和三峡集团深入开展合作,借力央企资源整合和融资能力,打包市区乃至各县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避免治理环节碎片化,降低治理成本,突显规模效应,探索出水环境治理中结合“三峡模式”和“厂网河湖岸”为一体化的“芜湖经验”。

其次是“为民治江”。“为民治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践行。“完成中石化油品码头搬迁,一举解决困扰百万市民40余年的备用水源安全问题。对长江干流岸线专项整治,既完成省定109个整治项目,又完成市定82个项目,清理释放岸线27公里,以生态修复完成十里江湾景观带建设、长江取水口生态保护,实现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贺懋燮说。

再其次是“为城建江”。作为一座“拥江入怀”的城市,“为城建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贺懋燮表示,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生态环境工作始终,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落后产能规模。持续开展增林地、增绿地、增湿地三大补偿工程,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

最后是“为港兴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的过度索取和破坏日益显现,因此,在统筹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善待长江,而这正是“为港兴江”的工作原点。为兼顾“为港”和“兴江”两个层面工作,贺懋燮表示,将发挥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落户芜湖的资源整合优势,建设全国首个水上航运要素大市场,深化与上海港、武汉港战略合作,并通过港航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对母亲河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借机共为 还哺于民

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城市品质不仅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过程。据《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在创新发展方面,芜湖跻身前十位城市之一。在贺懋燮看来,芜湖取得的发展成效离不开“四新”。

“一新”是“新挑战有新作为”。据贺懋燮介绍,受疫情影响,芜湖一季度全市经济总量778.3亿元,下降4.4%,降幅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1~4月,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7.1亿元、增长2.6%;实现进出口总额28.4亿美元,增长17.3%;限上商贸企业零售额达161亿元,由负转正增长0.1%;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分别下降0.5%和1.2%。

“二新”是“新基建有新机遇”。“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而加快“新基建”谋划布局,重在抓好“新机遇”。贺懋燮表示,下一阶段,将在全市已建1000个5G基站的基础上,新建3000个。建成全省首个政务云计算中心,加快构建15个“数据湖”智能解析中心等数据中心集群。

“三新”是“新理念有新共享”。贺懋燮认为,可通过“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走进背街小巷、走进老旧小区、走进农贸市场、走进校园周边、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江河道路沿线)来化解“城市病”。此外,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也是践行“新共享”的重要措施。目前,芜湖市共有政府公租房64346套,99.7%已分配。老旧小区改造是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重要方法,芜湖市今年计划改造121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同时,将整治提升97个市政园林项目和公厕建管水平,持续推进公厕建设管理,市区新建、改造公厕47座,打造主城区10分钟“如厕圈”。

“四新”是“新区域有新载体”。近年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中央提出“中部地区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要求。“今年3月,安徽省印发了《关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与上海、江苏、浙江广泛开展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其中,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就设在芜湖,既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长江经济带的坐标点,也是江淮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更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还是合肥都市圈、合芜马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位。”贺懋燮说。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