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源头投放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常熟模式破解城中村垃圾分类难题
2020-06-29 16:27:2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胡春明 顾 锋

目前,江苏省常熟市“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四分类小区覆盖率已达40%、行政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7%、公共机构全面实行强制分类。但在推进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块“夹缝地”,成为源头分类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常熟市立足城中村实际,将垃圾分类源头投放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通过“软引导+硬约束”让“三定一督”在城中村个性化落地,把源头分类的难点、盲点变成了示范点、明星点,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常熟模式。

常熟现有城中村16个,地处城区边缘,与商业开发小区犬牙交错,地域形态多样,基础设施薄弱,居住人群结构复杂、流动性强,并混合城市、农村双重生活习惯,给“三定一督”模式的推进带来了难度。

莫城街道湖泾村高宅基是常熟推进垃圾分类试点之一,面临着垃圾集中投放点选址落地难、居民意识淡薄积极性调动难、村委力量不足日常监管难等问题。高宅基处于服装城区域,面积0.06平方公里,人口2500多人。由于用地紧张、固定投放点辐射半径小、邻避效应等,在原有垃圾房改为分类集中投放点时,遭遇了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出现了居住较远的居民不愿意定点投放的尴尬局面。高宅基居民以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并且每年会有3次人员大流动,源头分类宣传效果差、租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乱扔垃圾现象较为突出。高宅基隶属的湖泾村,共有11个自然宅基,村委作为垃圾分类责任人,人手紧缺,日常监管无法全覆盖。加之城中村没有封闭式围墙,开放性强,无形中更增加了管理压力。

面对难题,常熟积极探索从源头对城中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常熟以高宅基为试点,发挥局镇联动优势,点对点靶向指导、出谋划策,通过“软引导+硬约束”创新监管模式,使居民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动性明显增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分类减量率达30%。

集中投放点“固定+移动”,提升定时投放操作合理性。在“三定一督”固定投放点建设过程中,村委逐户上门解释,承诺垃圾清运不隔夜,使得固定投放点顺利落地。按照租户作息规律,村委将投放时段确定为每天7时~9时、18时~20时,并配备两名督导员进行现场督导。同时,对距离固定投放点较远的区域,在分类投放时段设置了两处移动式集中投放点,每处配备1辆具有厨余垃圾称重及智能扫码功能的专用分类收集车和1名现场督导员,方便附近居民就近投放。

“房东负责+积分考评”,点燃居民主动分类积极性。基于宅基内出租率100%的实际情况,实行“房东负责制”。一方面,将垃圾源头分类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和租房合同中,明确要求房东宣传、引导租户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违反者列入“黑名单”;另一方面,将租户每日投放情况的评分纳入房东积分中,建立月度“红黑榜”,并与每半年“垃圾分类达人家庭”评比、年终村民福利兑付等挂钩,以“管房东、督房客”的方式倒逼租户提升分类质效,推动房东、租户共同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督导宣传+村民自治”,整合资源增强督导宣传有效性。针对村级督导力量不足的问题,从村委、党员、村民、租户不同层次着力,建立全方位督导宣传体系,确保垃圾分类见成效。村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月度例会制,将督导工作纳入保洁公司职责。同时,党员干部每人负责12户,实行分片包干制度,定时开展垃圾分类巡查指导,提高知晓率。打造垃圾分类小游乐园等,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旧物改造等月度主题活动,使垃圾分类成为增进邻里沟通交流、提升文明乡风的新纽带。组织热心村民、租户组成志愿者队伍,做好带头示范、日常宣传、投放点督导、积分监督等工作,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

高宅基的垃圾分类创新做法,为城中村垃圾分类提供了借鉴模式,常熟市各城中村正在以此为样本,抓紧落实“一村一方案”方针,并逐步将城中村的有益实践经验向老旧小区等区域延伸,力争早日实现源头分类实质性全覆盖。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