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李 仲:红旗渠上的行走
2020-07-02 11:30:38来源:中国建设报

林县人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凝聚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走过那红色的廊桥踏上红旗渠,渠上陡立的崖壁,涂抹着一缕缕的暗红,那是红色石英砂岩;渠水奔涌的浪花,流淌的是红色的传奇,绵延的是红色的精神。

红旗渠渠线很长,纵横1500多公里,绕悬崖,越峡谷,穿山洞,一路朝着目标蜿蜒向前。红旗渠建设时间很长,跨越十余春秋,十万大军流血汗沐风雨,历尽艰辛磨难,终成大业。

渠水长流与山相依,具有山清水秀的独特景致。然而,比这自然风光更吸引人的是精神上的朝圣与洗礼。不止是我,于很多人而言,红旗渠都是行走的起点,也是行走的归宿。

走在长长的红旗渠上,我满怀景仰、放轻脚步,希望能够循着林县人的足迹,感受那艰苦卓绝的跋涉。渠水淙淙流淌,似乎能从中听到“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铮铮吼声,这吼声来自于那个叫杨贵的县委书记,来自于“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林县人。在这震天的吼声中,还有那“叮当叮当”的打钎声,钢钎最后开裂变形,铁锤也砸成了花卷,红旗渠一寸一寸向前推进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旗渠记住了一个个英雄,也记住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任羊成,当年的除险队队长,任务是凌空下到山崖外,像荡秋千一样弹起,手握钢叉,在接触石崖的瞬间将松动的山石除去,牙齿曾被上方坠落的石块砸掉,卡在嘴里,是一位“在阎王殿里报了名”的勇者。而他和队友们睡觉的地方,是在岩壁的崖檐下,现在被称为“神工铺”的地方。那里非常狭小,许多地方我都要低头弯腰才能穿过,人躺着的时候,头朝里,脚就在悬崖边,必须拉上绳子,防止睡梦中滚下悬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乐观豪迈地留下了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走在“神工铺”上,还能看到许多当年林县人写下的标语,这是那火红年代的遗迹,亦是林县人精神世界的表达。

大渠建成的关键一战,是贯通“青年洞”。今天,我们可以乘船从这座长616米、高5米的洞中穿过,轻松领略红旗渠的壮美风采。可当年,这里却是让人倍感艰辛的炼狱之地。青年洞的掘进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工地上的3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都面临吃不饱的窘境,野菜、树叶,甚至河草都被用来充饥。而这座山崖,石质为石英砂岩,硬度非常高,钢钎砸下去,只有一个小白点。借来的唯一一架风钻机,仅钻了30厘米就坏了40多个钻头,可以想象当时凿洞的艰苦条件。最终,历时约一年半,隧洞才得以贯通。这背后的力量,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有关红旗渠修建的数字: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总长24公里的134个隧洞;架设总长达6.5公里的渡桥150座;工程挖砌的土石方达到1640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建造一条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贯穿中国南北,从广州到北京,再北至哈尔滨。

渠水奔腾,滋润了林县大地,更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林县人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凝聚成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同行的女同事,在明信片上工工整整地写下16字的红旗渠精神,寄给远方的女儿。这是我们行走红旗渠坚定初心的所得,飞鸿传承、播撒延续。亦如我们在青年洞前的庄严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声音激荡在太行山间,汇入渠水,源远流长。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