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倡导绿色生活 推动绿色发展——宜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侧记
2020-07-15 12:48:2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夷 言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牢固树立“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理念,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5%、公共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2.jpg

党建引领

培育绿色文化

据介绍,宜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调研和听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伍家岗区南北天城小区成立宜昌市首个“小区垃圾分类临时党支部”,率先开展“支部包小区、党小组包楼栋、党员包楼层”活动。目前,“党旗插在网点、支部建在小区、身份亮在邻里、引领带动做在身边”模式已在宜昌市862个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全面推广。

2019年10月,《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对不分类、乱投放的居民采取“一次劝导、二次告知、三次上门、再犯处罚”的方式进行惩处。目前共查处垃圾分类违法案件83件,累计罚款36060元。同时,推动《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出台、编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印发《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形成包括法律条例、政府规章、发展规划、运行规范的“一法三规”制度体系。

编写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学生课时教学内容,全市875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专院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参与率均达到100%。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校园亲子活动和“绿色21天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活动,形成了以“三峡蚁工”“学雷锋协会”“公共机构志愿者”“绿燕子志愿者服务队”为主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

3.jpg

分类施策

倡导绿色生活

宜昌市探索以积分兑换为核心的“绿色账户”奖励制度,广泛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上门回收可回收物。通过向小区居民免费发放垃圾分类袋,制定“可回收物按公斤数折算对应分值和兑换物品”规则,居民可随时利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目前,全市居民小区居民参与率由18%提高到90%。

将小区居民的住户姓名、门牌号码、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生成“二维码”,印制在专用垃圾袋上,实行“一户一码”实名制管理。由垃圾分类督导员检查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制度。西陵区碧水兰庭小区按照门牌号对前20名进行排名,张贴户主的身份标识,党员用党徽做标识,志愿者用红丝带做标识,普通民众用大拇指做标识,学生用红领巾做标识,达到“亮身份、做表率”的目的,培养居民垃圾分类自觉性。据介绍,全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由25%提高到80%。

探索“环卫+物业”的专群结合模式,提高群众分类投放水平。宜昌市环卫部门负责建设垃圾分类设施,组织垃圾分类培训,物业服务企业配备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员,协助居民分类投放,确保群众投放“一次到位”。

1.jpg

体系支撑

打造绿色产业

宜昌市级财政安排8000万元专项资金、区级配套近2亿元推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打造“上游分类收集、中游分流转运、下游分项处置”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建立有害垃圾收运体系。累计设置分类式投放容器1.3万个、建设专用转运站3座,形成“车辆就近来装运、人桶对接不落地、运处衔接无缝隙”的收运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48小时内投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2600个,收处废弃口罩25吨,迅速建立了“废弃口罩收运体系”,有效防止了废弃口罩引起的病毒传播。

建立装修垃圾收运体系。在背街小巷建立“社区定点收集、环卫一体转运、绿色集中处置”的装修垃圾收运体系,探索改造废旧集装箱,建成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109处、伍家岗区晶海物流和猇亭区逢桥路大件及装修垃圾分拣中心2处,1.1万吨废旧木材转化为热电厂有机燃料,实现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零突破”。

建立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建立了政企合作机制,配置38台厨余垃圾收集车,厨余垃圾收运量由每天30吨跃升至每天180吨。

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培育同频共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分类设施建设,构建垃圾资源化利用“集群体”。目前,再生资源产业园一期项目每年可造纸7万吨,塑料加工项目具备年加工4万吨废塑料的处置能力,餐厨垃圾产生沼气115万立方米、生物毛油1244余吨。

宜昌市结合城市绿色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促进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筹建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对生活、污泥、装修、有害、再生固体废弃物实行“五废共治”,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运行模式。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