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家乡变化见证时代变迁
2020-08-06 14:08:44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瑜苓

故乡,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珍藏,总能激起最柔软的记忆,让人不由得想要歌颂它的沧桑变化、坚韧不拔和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百转千回。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20世纪80年代,村里通信闭塞、交通不便,村民基本过着“通信靠吼、出门靠走”的生活。山路崎岖,每逢下雪或下雨天,道路更是泥泞不堪,难以出行。后来,随着城市路网日臻完善,村里道路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从之前的交通闭塞到如今四通八达,村里道路的变化有目共睹,为村民送去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致富的种子。道路的修建激活了家乡的发展动脉,以此为契机,取水、运输也不再受限制,村民们在道路两旁尝试耕种。近几年,家乡采取生态扶贫的办法,把绿化造林的工作通过议标方式交给贫困户来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荒山和退耕还林地得到了绿化,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们喜不自胜。

村里海拔比较高,群山环绕,吃水极为不方便,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母亲都会让我拿着小盆到院子里接雨水,然后倒到水瓮里,以备日常吃水用。那时的处境,是真正意义上的靠天吃水,如果雨水不足,父亲就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我还记得,如果某一年春风刮的特别厉害,父亲就会很开心。他告诉我,春天刮的风多,夏天雨水就充足。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水安全,用水方便”已是生活中的常态,“下雨天接水”也成为我难忘的回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小时候,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村里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导致学校门可罗雀。还记得5岁那年,我和邻居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村里教育设施很是简陋,一个房间有两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学校东面是幼儿园孩子学习的地方,西面是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室,虽然教学设施简陋,但书声琅琅,小朋友们一心向学的热情不曾削减半分。长大后故地重游,曾经破败不堪的校舍已消失得无踪无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光鲜亮丽的教学楼。

8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的调整,我们举家迁往县城,那时县城的楼房屈指可数,鳞次栉比的瓦房折射着家乡的质朴与纯粹。现如今,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映照出家乡的繁华与活力。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玉汝于成,润物无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的家乡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未来,生活会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