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忆生活之变 悟小康之美
2020-08-06 14:10:1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张六金

家庭购物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如今我们的国家富裕起来了、强盛起来了。从凭票购买到网上购物的变化,不得不令人惊叹。这也是我们家在小康路上所亲历的生动故事。

凭证购物

20世纪70年代初,购物都是凭号、票证供应,我们全村700多人,只有一个供销社,不管买什么都在那里。当时生产队实行的是工分制,每天劳动下来由队长记工分,年终分红,正常年份每个工分值约5角,工资一年一开,那么平时哪里有钱购物呢?只有靠养的几只鸡下蛋后,到供销社卖了买些煤油、咸盐和针头线脑。买东西时除带上钱以外一定要带上购物本,而且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购买。当时的规定是每户每月四两煤油(专供点灯用)、两架子棉线(缝衣服用),至于食品、棉布类是要凭粮票和布票购买的。每年中秋节时,要想吃到月饼,还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限量供应。有一年中秋前,我家买回月饼后,孩子叫嚷着要吃,没等过节就吃完了,到了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妻子只好用仅有的几斤白面在锅里烙了几个“糖精饼子”以应时节。

当时比较流行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也要凭证购买,这也是当时结婚必备的“硬三件”。当时做衣服比较流行的面料是的确良、华达呢、涤卡等,供销社里成衣卖的很少,大多是买了布料找村里的裁缝做。

进城赶“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饱尝了物质匮乏的痛苦后,人们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了,各式各样的购物票证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市场。

记得是在1982年左右,合成面料出现,我妻子开始疯狂抢购。有一次供销社来了一批很厚实的藏蓝色涤卡布,她一下就买了十来米,给家里每人都做了一条裤子。那布料极其结实,怎么也穿不破。

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居住的忻县改为忻州市。市里为了促进城乡交流、繁荣地方经济,决定在每年秋季举办一场大型的物资交流会。具体时间在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这时正是秋收前的农闲季节。记得每次交易会,我们这个小县城便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每年我都会携带妻子儿女到县城逛逛,看看热闹,采买些生活必需品。城内主要街道全部被南来北往的客商占领,临时搭建的售货棚一个接一个,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当时人们的购物愿望很强,不夸张地说,有卖什么的,就有买什么的,无论摊位大小,是时兴商品,还是冷僻货物,都会卖得所剩无几,商家赚得兴高采烈,百姓买得心满意足。

有一次,我领着刚满十岁的女儿在一个小摊上喝了一碗“肉片汤”,其香味让我们父女俩至今记忆犹新,其实那就是揪面片加了一点骨头汤,汤里漂着几星肉丁而已。还记得在一年的交流会上我买了一把“大寨镰”,这是晋中市昔阳县大寨人使用的一种传统镰刀,其刀刃宽而长,用起来既省力又高效。我在生产队带了头后,第二年许多人专门到物资交流会上去买这种镰刀。

这种一年一次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一直举办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用商品的充盈,各种商品平时都能买到,交流会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自选购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全家定居城区,街上的商店开始多了起来,专卖店、商业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商品铺天盖地而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征街上的一家个体商店,第一次引入了超级市场经营模式,敞开柜台,由消费者自由选购。一时间,人们蜂拥而至,争相体验自选购物的新形式。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人们的购物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超市商品品种多样,又方便顾客购物,对商家来说,销售周期短,盈利比较稳定,现金流动快,形成了购销两旺趋势。尤其是后来大型连锁类超市的营业模式被大众迅速接受,发展速度很快。

近年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我常陪着老伴走入超市,推着购物车悠闲地徜徉在超市中,边观赏、边挑选,将吃的、穿的、用的,认真挑选后放入车中,到门口结账。回家的路上,回想起超级商场内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商品,这不就是过去人们说的“购物天堂”吗?每到此时总不由得想起拿着粮票到供销社购物的情景,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万千。

网上购物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迅猛变革,总有一些新事物会猝不及防地闯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购物便是其中一例。如今,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连接五湖四海的商家,足不出户,便可轻松购物。

看到我周围的同事、朋友加入了网购大军,我这古稀老翁也心痒难耐,下决心学网购。网购的商品从日用百货到服装、家具,应有尽有。

回望这一段岁月,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片段,是一个个镌刻时代印记的故事,更是陪伴、改变和影响了我这么多年人生的发展变化。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