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聚力脱贫承重任 燃情高原践初心——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口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纪实
2020-08-18 13:38:49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川 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平均海拔3000米上下,地处川滇藏接合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山高谷窄、土地分散,极高山、高山、半高山占土地总面积99%,是四川省川西高原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wuq08137.jpg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督导得荣县脱贫攻坚工作。

2015年7月,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成立了由厅长挂帅,分管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协调组,建立起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汇集起全厅机关处室、直属单位、行业工会、行业协会以及部分企业力量,形成推进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扎实开展得荣县脱贫攻坚工作。

2020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得荣县全县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5年来在川西高原藏区,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冲在脱贫一线,燃烧激情、挥洒汗水、默默奉献,得荣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圆满收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如今的川西高原上,一副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藏族民居旧貌换新颜,条条公路穿村入户,房前屋后整洁有序、瓜果飘香,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昔日闭塞之地,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

生产生活环境之变

昔日偏僻穷山沟蝶变美丽幸福村

“村里这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村道通了,屋里卫生间、洗澡间一应俱全,屋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用水用电也更加便捷,村民生活习惯也悄然改变,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俄木学村党支部书记次仁邓珠对如今村里巨变感慨道。

wuq08134.jpg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得荣县扎格村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

而这些变化,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对帮扶分不开。

俄木学村位于得荣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脆弱、产业单一,是典型的藏区贫困村,全村共有59户、346人,其中贫困户占21户、108人。

2015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结对帮扶俄木学村,针对全村21户贫困户,制定出两个帮扶机制——每户都有帮扶责任领导,每户都有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同时,从相关单位选派了多名学历高、懂技术的优秀年轻干部开展驻村帮扶。

“以前机动车辆难以入村,就算偶尔有车辆进入,也是搭着硬木板子,汽车压在上面‘嘎吱嘎吱’作响。村民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较为普遍,村民收入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看天吃饭’。”俄木学村第一书记刘浩瀚回忆起初到村里的情景。2015年12月,刘浩瀚被选派到俄木学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从最初的高原反应到完全适应环境,历经了近千个日日夜夜,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wuq08136.jpg

得荣县劳务培训输出帮扶资金捐赠仪式。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打通进出通道才能彻底改变俄木学村的发展环境,刘浩瀚和帮扶组下决心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看到村里这种状况,我感到十分着急,先后多次到现场勘察,结合村情制定了‘以工代赈’硬化路建设方案,并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审批。”他介绍道。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占地问题,村民意见各不一致,甚至有部分村民阻碍施工。帮扶组通过逐户开导,了解村民真实想法,制定针对性策略,从思想层面引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寻求技术指导,项目得以稳步推行。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俄木学村进出村道实现硬化,积极参与道路建设的村民们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务费用。

“有了进出村通道,村里的特产就可以运出去,外面的物资也拉得进来。”刘浩瀚说,通过打通一条路,让村民们的思想意识全面改观,从“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

不仅如此,以道路硬化为突破口,扶贫组持续改善村里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了《俄木学村村庄规划》《俄木学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通村硬化路、跨沟桥梁、太阳能提灌站、污水排放、风貌改造等一批建设项目相继完成,该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经济之变

特色产业兴旺,变“输血”为“造血”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就业,变“输血”为“造血”才能一劳永逸解决贫困问题。

2019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赴得荣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时表示,“扶贫产业应摒弃追求大而全的理念,要精确找准自身的独特优势,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做好扶贫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结合村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了得荣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思路和生动实践。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年树椒长得很好,再也不担心销路了,明年争取多种一点,再增加些收入。”俄木学村村民阿西望着自己家的树椒激动地说。她家的地有330平方米左右,每年能产树椒400斤以上,按照每斤5元的统一收购价,可实现收入2000多元。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扶贫组的帮扶下,该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进行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和树椒收购,打造“扎西忠社”树椒酱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寻找销售市场,持续增加村民收入。

wuq08131.jpg

俄木学村道路改造前。

“在此模式下,村民可以自愿入股村合作社,每年可享受分红。同时,将部分困难群众安排到合作社工作,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负责合作社运营管理的次仁邓珠表示,两头(种植树椒、村民入股)得“利”,村民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

几年来,俄木学村“扎西忠社”树椒酱产品参加各种农特产品市场推介展销活动10余次,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2016年11月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7年8月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截至2019年,俄木学村实现了生产销售鲜树椒20吨的目标,户均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成为了得荣县一张响当当的“特色名片”。

“发展产业要找准特色,避免同质化、低端化,不能盲目跟风,要立足于实际,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建立起长效产业扶贫机制。”时任得荣县委副书记李南希表示。

以合作社为产品枢纽,一边与原产地挂钩,一边与市场接轨。在帮扶组、村“两委”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俄木学村相继开发出了“太阳谷四宝”(树椒酱、山核桃、松茸、蜂糖)以及村民种养殖的树椒、藏鸡等特色农产品,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增加了数万元收入。

“产品开发出来了,销路成了大问题。那段时间,为了开拓市场,大家都成了带货员。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宣传特色农产品。”刘浩瀚表示。除此之外,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帮扶指导下,村里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广销售特色农产品,开发相关小程序及二维码等,并通过发放、张贴广告牌等向消费者宣传,打通农产品购买渠道,扩大知名度。

wuq08132.jpg

俄木学村道路改造后。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定点帮扶的另一个村——得荣县扎格村,为破解产业发展单一、生产力低下等问题,帮扶组经过反复调研、科学论证,为扎格村引进了高山油橄榄优良品种。同时,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种植热情,村里在制定扩大种植规模的计划时就将树苗成活率作为村民是否种植的判断依据。

“帮扶的目的是为了让村民‘自立’,油橄榄不是懒人庄稼,种在地里就不管了,需要育苗、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悉心打理,人不勤快就种不好。”扎格村帮扶组李乐毅说,提出这个计划的初衷,除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外,更是为了激发困难群众奋斗的精气神。

几年下来,在村民的辛勤努力下,油橄榄长势喜人,迅速成为扎格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一条由油橄榄到橄榄油的特色产业正加速构建。

产业“兴”了,村民“忙”了,腰包也鼓了。

近年来,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相关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得荣乡村特色产品走出深山,销往全国各地。

村民观念技能之变

扶志又扶智,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山高谷深、土地贫瘠,致使得荣县人均耕地稀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治贫先治愚,让贫困户自力更生,才能扭转贫困局面,扶贫组将困难群众的“扶志”和“扶智”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着力解决“等、靠、要”思想,持续增强村民就业技能,引导村民树立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

“长期以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加之村民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制约了村民增收。”据得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组织了一些劳动技能培训,但缺乏就业渠道支撑,能外出务工的人员寥寥无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就业技能缺乏等问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外出务工一人、精准脱贫一家”就业扶贫原则,统筹厅属院校、直属单位师资力量,合力开展建筑劳务培训输出,把剩余劳动力转化成外出就业的资源,持续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依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联合多家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建立建筑劳务技能培育基地,深入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通过建筑劳务培训和建筑劳务输出相结合,实现劳动力资源发掘、劳动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就业的有机整合,打造就业扶贫“一条龙”服务链条。

目前,已举办了3期建筑劳务培训班,培训了171名本地贫困群众,帮助联系到建筑业企业就业17人。外出务工人员月均收入达到6000元,打开了得荣县“培训带动就业,就业促进脱贫”的局面,脱贫致富示范效应明显。

除建筑劳务培训外,帮扶组根据各地情况,结合村民意愿,组织了种养技术、酒店服务、旅游发展、汽车驾驶、电商运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多方位帮助提升困难群众技能水平,实现脱贫致富。

“培训工作是灵活的,除了组织现场培训外,还将采取‘一对一’帮扶举措,问需于群众,制定‘扶智’方法,改变村民思想观念,提升技能水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机关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等不靠,身怀技能,就业增收,更成为了当地民众新的“致富经”。

——村医格绒拉姆想多学点专业知识,扶贫组就帮她联系到去成都中医药大学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还为她补贴了学杂费、食宿及交通费用;

——脱贫意愿强烈的四郎罗布想办藏家乐却苦于厨艺不精,扶贫组就多方联系送他儿子扎西拜师学艺,还帮他们添置了消毒柜、遮阳伞等必要器具;

——贫困户牙中家也在积极谋划着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无绒家找到村“两委”要承包养鸡场大干一番……

美好生活信心之变

困难群众从“将就过”到“过得好”

今年年初,得荣县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以脱贫摘帽为新起点,高度重视脱贫后的稳定增收和发展致富问题,继续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和资源,抓紧抓实抓好后续各项工作。”四川省副省长杨洪波对得荣县脱贫攻坚工作表示。

从2015年到2020年,1800多个日夜。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全力帮扶下,一个个昔日偏僻的穷山村破茧成蝶,完成了华丽变身——

在扎格村,用现代夯土技术建成的文化室、卫生室和活动室与传统藏寨融合在了一起,在阳光的辉映下格外醒目,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参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工代培”培养了当地的现代夯土技术队伍,又“以工代赈”帮助农户户均增加1万余元收入;

在俄木学村,漫山遍野的树椒蔚然成林,时见村民劳作其间,除草、施肥;在村里的合作社,时而电话声音响起,来自不同地区的采购电话,向合作社咨询今年“扎西忠社”的树椒酱产量及价格;

在阿称村,一场关于种养技术的技能培训正在农民夜校举办,忙完农活的村民们陆续进入会场,聚精会神听着培训课程,针对某个内容大家展开议论,时不时地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向老师提出问题……

5年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为破解对口帮扶村的发展之困,打出了一系列扶贫“组合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实施通村路硬化建设,方便群众出行;实施污水排放工程,改善村民如厕和洗澡等生活习惯,培养村民卫生和健康意识;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村民喝上干净水;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改善村内环境卫生。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减轻困难群众负担。开展义务诊疗和重点医疗帮扶,解决村民看病难;开展图书捐赠,为即将开学招生的村幼儿园捐赠图书;举行农村种养殖培训和健康卫生讲座,提升专业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断创新帮扶举措,持续促进村民增收。进行“以工代赈”,在村里项目建设过程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开展“以购代捐”,以当地市场价格直接购买贫困户种养殖的树椒、藏鸡、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路问题;组织各项技能培训,联系就业单位,持续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

在各级各部门帮扶下,在当地群众的努力下,如今得荣全县上下奔向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