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未来图景与实现方式
2020-09-18 13:52:56

wuq09118.jpg

主持人:

文林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对话嘉宾:

王  宏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浩文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

赵宪忠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刘  谦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高级副总裁

贺东东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主持人: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些都是指导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行业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技术优势 推动创新发展

主持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科工”)和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科技”)是业内领军企业,在推进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首先,请中建科工董事长王宏和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建科技首任董事长叶浩文分享一下各自企业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

王 宏:中建科工,顾名思义,“科”是科技、“工”是工业,这是企业发展的两大引擎。从工业方面说,中建科工子品牌中建钢构工程有限公司,做的就是钢结构业务,企业有工业化基因。

从1985年一路走来,我们发展钢结构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工业化阶段。10年前,中建科工就在全国布局建设钢结构制造厂,推动钢结构工业化。如今《指导意见》《若干意见》都提出发展建筑工业化。目前,行业仍处于“建筑工业化”阶段,还没有到“工业化建筑”阶段。二是数字化发展阶段。中建科工着眼于行业前沿科技,主导建成了全球首条重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成为目前建筑结构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为中国制造树立了钢结构行业的典范。三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阶段。中建科工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作为拳头产品,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五化”模式,形成GS-Building(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和ME-House(三维模块化建筑体系)两大核心体系,打造了学校、医院、写字楼、住宅、产业园5大类型项目。

叶浩文:中建科技是中建集团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科技型企业,是中建集团开展装配式建筑业务、模块化建筑业务的投资平台、产业平台和技术平台,也是中建集团开展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相关建筑科技业务的产业平台和技术平台。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发展,中建科技抓住机遇,聚焦绿色智慧装配式建筑业务,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模块化建筑、被动式建筑、新型建筑材料,系统打造了集投资、规划、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

中建科技致力于推进建造理念创新、产品体系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取得了许多行业公认的发展成果,研发形成了中建科技10大产品技术体系。在智能建造方面,中建科技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了科研、设计、制造、采购和施工“五位一体”的建造模式,并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先后创新研发了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智慧建造平台,中建科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点云扫描机器人、钢筋笼绑扎智能机械手,确保企业始终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

探索发展路径 抓住转型关键

主持人:同济大学在智能建造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率先设立了智能建造本科专业,为建筑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谈谈如何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智能建造的发展。

赵宪忠: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但始终没有脱离劳动密集型的窠臼。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建筑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引发了制造业的观念变革和巨大发展。我认为,与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相伴随,建筑业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建造1.0是装配式建筑,建造2.0是电力出现之后的批量化、工业化建造,建造3.0是计算机出现之后的数字化建造,建筑4.0就是智能建造。

对于智能建造的内涵,业内一直在讨论。在《指导意见》《若干意见》的指引下,建筑业应当努力探索智能建造的定义、内涵、框架、核心方法和技术路径。我们认为,智能建造就是在工业化和数字化基础上实现建造对象自身、建造装备、建筑过程和建筑系统的感知、分析与控制,实现全面升级。从生产过程维度看,智能建造可划分为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智能建造的核心是载体、算法和集成。载体,是指智能建造赖以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尤其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低延时,使得施工现场“时空推演”成为可能。在智能建造的系统集成方面,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建设了各自的场景集成系统,部分具备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但要产生实际效益还有一段路要走,尤其在施工现场的机器人应用方面还有欠缺。推动智能建造,企业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算法。“时空推演”、智能设计等,都要依靠算法实现。比如,构建形状语法和组合优化算法,并将建筑美观、结构安全、施工便捷等非量化因素模型化,可以实现“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智能设计。因此,如果能够在不同层面突破智能建造中的算法问题,掌握核心技术,辅以系统集成,必将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育专业能力 打造服务优势

主持人:作为一家专业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建筑业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请广联达高级副总裁刘谦,谈谈在新形势下为推动智能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做了哪些准备。

刘 谦:智能建造不仅是对规划、设计、施工等建造各阶段的升级,更是在过程中融合了工业化、信息化元素。这和2018年广联达发布的《数字建筑白皮书》提出的理念可谓一脉相承。广联达之所以在几年前便提出数字建筑理念、倡导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因为我们认为建筑工业化是行业发展方向,未来的理想状态是将工地搬到工厂内,尽量减少现场施工作业。

当前,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广联达提出的方案是关注工程管理本身,帮助每个项目成功,方法则是打造施工全过程柔性生产线,切入点是数字化赋能。

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施工一体化。智能建造的主体是施工企业,生产管理是施工过程的关键,数字化赋能要实现智能设计施工一体化。

第二,项目企业一体化。企业规模要做大、实现盈利,必须做到项目企业一体化,抛弃科层制管理模式,用企业项目管理云平台直观地管理每个项目。

第三,甲方乙方一体化。实现甲方、乙方一体化,通过理顺生产关系,甲方、乙方不再是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的博弈关系,而是和衷共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体。

第四,软件硬件一体化。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项目中,广联达技术团队打造的BIM+智慧建造平台,可以将8个模块数据实时反馈在平台上,实现实时管理。这是确保项目高质量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五,业务财务一体化。

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融合发展

主持人: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是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很早就开始布局信息化的发展,成立了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请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根互联”)首席执行官贺东东谈谈建筑业如何学习工业互联网发展经验,推进智能建造。

贺东东:自2016年成立以来,树根互联打造的ROOTCLOUD根云应用平台已连接69万余台工业设备,协助工业龙头企业和产业互联网创新企业构建了超过20个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服务了81个工业的细分领域。

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原因在于我们运用新技术,将行业底层抽象逻辑具象化,将工业制造、建造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之间的数据进行连接,建立双向通道,通过采集机器设备的数据和现场施工数据,将建造过程数字化,形成数字孪生,以便质量、产量、效率等要素能够被直观反映出来。建造过程数字化的实现,为智能建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如果将建筑看作一件产品,那么BIM系统的出现,相当于制造业解决了研发软件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广联达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打造的软件系统对行业贡献巨大。

建筑业的智能建造,可以借鉴制造业的经验。例如,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端到端”的管理,可以为建筑产业链的数字化赋能提供借鉴;建筑业从原材料到部品部件制造,再到离散装配,可以复制工业互联网发展经验;混凝土搅拌站和混凝土搅拌车的调度,可以借鉴互联网打车平台的经验,实行全过程在线管理,降低成本;利用工业区块链技术,把质量信息、溯源信息嵌入区块链内,提升部品部件质量管理水平。在这些方面,我们利用技术优势,已经做了一些实践。

小 结

主持人:请各位嘉宾对智能建造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王 宏:建筑业要大力推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其中,工业化是基础、数字化是核心、智能化是未来。

叶浩文:建筑工业化是智能建造的重要载体,发展智能建造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平台,可以促使设计、施工、装配一体化变为现实,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精益生产、精益加工、施工效率、精准度大大提高,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赵宪忠:效率和价值是建筑业永恒的追求,智能建造可能是最有力的助推器。让我们携起手来,“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在智能建造的载体、算法、集成上有所突破,迎接未来。

刘 谦: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应该满足企业“多、快、好、省”的需求。希望广联达能够成为“中国建造”核心引擎,推动智能建造落地,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贺东东:我的愿景是像制造产品一样制造建筑。借鉴制造业工业4.0经验,利用工业互联网+BIM技术,建筑业一定能够实现“变道超车”。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