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林 澎: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高效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2020-09-23 18:25:44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杨若男


1843284324.jpg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

为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2020年以来,上海、广州、武汉、哈尔滨、呼和浩特等城市陆续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从城市生态宜居、健康舒适、交通便捷、整洁有序等多个维度出发,选取特征性指标,进行评价监测。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林澎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存在共性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世界无车日”能够让更多市民选择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享受低碳生活的同时,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与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系统性

城市公共交通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参与者。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轨道交通为例,中国内地地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有41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15座城市地铁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速,城市公共交通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压力剧增,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紧缺制约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空间分配不合理,步行、自行车作为人均占有交通资源最少、污染最小的出行方式,由于自行车道、人行道数量少、设置不合理,使这些绿色出行方式日益萎缩。

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需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的系统性,立足城市发展大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类交通资源,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市民通勤时间是评价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否完备的重要因素,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让中国大城市普遍存在职住分离的现象,长距离通勤和交通拥堵也因此成为最常见的“城市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通勤方式、缩减通勤时间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林澎认为,一方面,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快速公交、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缩短通勤时耗,提升城市就业可达性,保障合理通勤;另一方面,城市要完善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及公共自行车建设,打通市民通勤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公共交通理论

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西方城市理论一直处于指导地位。但随着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划、城市建设密度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与西方城市极为不同的特征,传统西方城市理论已经不能支持中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的需要。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交通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探索城市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市人口、产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过去十几年,中国许多城市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建设阶段,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也是相对简单的一步。更为关键的下一步在于如何建立高效舒适的运维系统,不断优化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布局。例如以地铁站为圆心的一公里距离是最有效的辐射半径,需要搭建起15分钟抵达各个居民区的交通系统,还要配套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便利店、生鲜店、早餐店等保障市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设施。最近,北京地铁八通线梨园站计划实施改造,将取消站前停车并打造行人广场,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提升地铁站周边环境空间品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善提升案例。我国许多城市地铁站由于建设年代早或规划设计缺陷,存在基础设施老化、没有停车场和进出站电梯、出站口前的道路设计不合理、地铁接驳困难等问题。在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我国应把工作重点从新建线路转移到完善已建站点中来。

当前,公交车不准点、等车时间长、公交站点不足、线路不顺畅等问题是不少市民不愿选择公交车出行的主要原因。林澎认为,一方面,应建立快速公交系统与公交车专用道,增加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减少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改善乘坐条件,加强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公交票制改革,提供刷卡、扫码等多种支付选择,增强公交出行吸引力;另一方面,应完善公交线网,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深化实时公交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提升运营调度指挥能力的同时,方便乘客根据实时公交数据合理安排出行时间与方式,打造城市智慧公交。

加快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我国城市过去更加强调机动车交通,在路权分配上,非机动车常要给机动车让位,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环境日渐恶劣,经常面临“无路可走”的状况。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机动车过度发展会造成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等,不利于绿色城市建设。城市应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合理进行路权分配,拓宽自行车与步行的公共空间,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及步行等方式出行。

除了减少空气污染,助力绿色城市建设,骑自行车出行及步行还有助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增加市民运动时间,缓解都市人群的健康问题,让城市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快建设包括步道、自行车道在内的慢行交通系统。在北京,东城区以王府井地区为重点,建设18公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在深圳,过去三年累计完成自行车道建设约808公里,增长约85%;在太原,全长66公里的滨河自行车专用道现已全面开建,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用。

当今我国约有8亿人在城市生活,按照10万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测算,中国大约有40万公里的城市街道,巨大的体量为建设美丽街道、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增加了不少压力。在人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中,首先要转变思路,城市用地资源应从过去更多为机动车服务,转变成为行人服务;其次,很多城市慢行道路配套不完善,存在缺少林荫道、断头路、路面不平坦等,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街道绿化,改善城市物理空间;再其次,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核心不是新建道路,而是塑造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确保道路干净、整洁、通畅,能够满足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多种年龄段与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在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建立城市大脑,构建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动态监测、分析人们的交通需求,在数据底板基础上搭建起更加舒适、高效的城市绿色交通。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