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父亲与上甘岭的故事
2020-10-14 14:11:40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周稀银

我的父亲周荣根,又名周永根,1931年2月出生,1951年1月入伍。在抗美援朝著名的上甘岭第三阶段战役中,被志愿军9兵团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回国后,父亲被部队保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进行深造,后随部队支援边疆建设,带军籍在原青海省农林厅农水局担任科员。1962年4月,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父亲及随军的母亲自愿申请转业返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至今一直生活在江苏东台老家。

1952年2月,21岁的父亲和战友们在国内经过紧张的短期集训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后来,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第三阶段战役。

在一次战斗中,班长壮烈牺牲。当时身为副班长的父亲主动担负起班长职责,带领全班战士勇猛战斗。在进入某个高地时,一座敌碉堡猛烈的火力,挡住大部队前进的脚步。在寒冷的深夜,作为先头部队的一员,父亲主动向连长请战,在身上挂满手榴弹,挎着冲锋枪,越过封锁线,悄悄潜伏到敌碉堡前,趁敌人一时大意,向敌碉堡投去两枚手榴弹,当场毙敌十多人,并只身冲进敌碉堡中,用枪托将一个受伤的美国大兵打晕并将其俘虏。

根据该俘虏交代的情报,我军顺利打通了直奔前方战场的道路,父亲及其所在班集体因此被部队授予二等功。在之后的几次战斗中,父亲又带领全班战士顽强作战,不仅顺利完成了多个战斗任务,还被火线提拔为排长。

1953年7月27日,父亲所在连队在上甘岭729、740高地与敌人展开激战,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必须在防守的50多公里范围内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就在此前,敌人已经展开20多次凌厉攻势,父亲所在的9连伤亡惨重,最后在全连240人中,只剩下他和眼睛已经失明的7排排长李富春继续战斗。

没有干粮,就吃雪和炸掉在坑道里的树皮;没有水喝,就喝自己的尿液。眼看又有敌人冲上来,父亲立即让李富春掩藏在坑道里,自己向敌人开火。但李富春并没有退缩,摸到父亲的身边,一只手扶着战壕边缘,一只手狠狠地扔出几枚手榴弹。他们的还击,立即招来敌人的机关枪扫射,李富春就在父亲的身旁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最后,参加这次战斗的700多名官兵只剩下17人。幸好敌人以为遭遇了志愿军大部队的有力阻击,进而作出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很快结束了进攻。

父亲他们的绝地顽强抵抗,极大地保证了后援部队顺利挺进,为朝鲜战争的最终停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将父亲所在部队的这段惨烈战事,改编成电影《上甘岭》,让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美援朝战争大获全胜,父亲回国后重新加入部队战备训练。1957年5月,他所在部队整编,转战到青海省西宁市,正式投入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潮中。作为带军籍和军衔的战斗员,父亲不惧边疆环境艰苦,在原青海省农林厅农水局担任科员期间,冒着高原反应及高寒天气,和其他战友一道积极为建设边疆贡献力量。

1962年4月,父亲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带着随军的母亲自愿申请转业返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后来,他担任过民兵营长,培训过上千人次的民兵干部;也担任过副业队队长,组织大家种植西瓜、南瓜、香瓜等蔬菜和瓜果,为生产队增加收入。

在接下来的40多年里,他不计个人得失,默默无闻地在家乡种田养家,电影《上甘岭》上演的那段光荣历史,早已成了他尘封的记忆。

作为一名老兵,面对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自觉隔离。他说:“我已经没有能力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但我能做好自己及家人的隔离工作,只要每个人都能做一名合格的战斗员,那么再凶猛的疫情也会被控制住。当年志愿军面对的是多么强大的敌人,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全面胜利!事实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如今,父亲又忙起了他的“一亩三分地”。或许,只有在房前屋后的田间劳动中,才能进一步体现他对社会的价值。但我知道,还是故土难离的那份深情,让他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

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回望出国作战的那段峥嵘岁月,父亲总是感慨:“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