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永远不忘来时的路
2020-10-21 11:32:1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余 鸿

山溪源于大海的情深而选择奔流,红梅源于寒冬的冷艳而选择傲雪。而我,源于心灵深处那份“早日让百姓实现安居梦”的乡土情结,选择了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基层岗位。

我所在的永仁县位于云南省最北端。这是一个被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所环绕的地方,素有“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绿色生态县、彝族赛装源”等美誉,总人口11.19万。永仁县21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7%是山区,少数民族比例高达64.8%,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样,许多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在脱贫攻坚开始前极为不堪,土坯房、夯土房、垛木房等房屋类型多样。还有住房因受暴雨、地质灾害等影响,达不到结构安全标准,大量群众居住在C级、D级危房里,令人担忧。

人伤我痛,闻声救苦。作为一名从事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职工,农村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和乡亲们的艰辛劳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前下村走访,每次面对一个个家徒四壁的贫困家庭,面对一双双向往美好生活却无助的眼睛,我的内心是沉重的。然而,面对那淳朴无华的贫困群众,面对那长期默默付出的驻村干部,我的内心又是充实和欣慰的。每次走访,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接触,和朴实无华的贫困群众唠嗑,和任劳任怨的村干部交流,都是我精神上的一次盛宴、心灵上的一次净化。

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所想所盼和心结所在。为了早日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按照工作安排,我和工作组成员一道,常常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到村子里往往一住就是十多天,与民间建筑工匠探讨“生土房”年久失修的问题,走访老百姓对加固住房的想法,白天入户看现场、夜里召开协调会……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建美丽乡村,我们还坚持危房改造与村庄风貌控制相结合。我和同事们一道编制了50个示范村规划,根据试点结合各乡镇、各区域建筑风格和地域特点,设计基本住房户型。为系统指导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制订下发一系列技术手册和房屋建筑施工图册,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自然和谐的绿色宜居生态村庄。

做好技术指导只是第一步,改变老百姓的想法才是重中之重。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我曾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其子得知自家房屋被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后,打起了补助款的主意——要求先将补助款给他,不然不准动他家的房子。村委会干部说不通他,工作顿时陷入僵局。

根据这一情况,我前后十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就养老问题、危房补助款合法使用、危房安全隐患等与母子俩沟通,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他们也明白了危房改造补助款必须专款专用的道理。为了使一家人早日住上安全房,我精心制订了加固方案。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儿子也主动参与改造工程。竣工验收时,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母子俩感激不尽。

付出总有回报。全县9748户近3万名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如今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安居梦”。永仁县脱贫攻坚进程也不断加速,2019年达到脱贫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序列。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永仁县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某个方面看,也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我深信,只要深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人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我们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人生期许无百年,奋斗之路最精彩。为了担负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将继续耕耘在永仁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上,直至春暖花开。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