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10年高原危改路
2020-10-28 09:53:4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朱燕敏

2010年,我离开工作七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调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作。

彼时,被省领导称为“天字号”民心工程的游牧民定居项目实施仅仅一年时间,果洛州绝大部分农牧民仍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逐水草,牧牛羊,帐房、地窝子、草坯房甚至畜棚就是他们的家。全省农牧民群众住房建设工作则刚刚起步,截至2009年年末,全省农牧区达不到节能、环保、抗震、安全标准的危旧房屋约55万户,占农房总数的69.5%。其中,土木结构房屋占危旧房屋总数的68.4%;房龄在30年以上的占房屋总数的10%,20年以上的占房屋总数的27.8%。

调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作的十年中,我有幸在村镇建设处继续从事农牧区建设工作,全程参与了农牧民危旧房改造,见证了全省农牧民群众住房的巨大变化,也因工作关系一直关注着果洛州农牧民危旧房改造进程。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国家各项住房政策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实现了全覆盖,89.6万户农牧民住房全部达到安全要求,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砖木结构、混合结构、石木结构等类型住房占比超过85%,农牧民住房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果洛州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4万多户牧民群众,也因危旧房改造政策落地实施,住进了安全暖和、干净卫生、人畜分离的新房。全州129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核心任务之一,既是解决农牧区困难群体安居的重要之举,也是巩固农牧区党的执政能力重要之策。每次下乡,当我看到农牧民群众受益于危旧房改造,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好日子时,内心里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他们虽然常常无法尽情倾诉内心,却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

在海拔超过4400米的果洛州达日县,有一支让当地农牧民赞不绝口的危房改造工作队。这支由主管副县长昂秀带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监理单位专业人员和各乡(镇)长及村干部组成的房屋安全等级鉴定队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要求,克服工作人员少、经费紧张、服务半径大、高寒缺氧等困难,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精神,对全县9乡1镇农牧民住房逐村逐户全覆盖开展安全等级鉴定工作,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详细掌握有关情况,及时对住房安全不达标的农牧民房屋实施改造。历时近半年时间,工作队完成了全县农牧民房屋普查和安全等级鉴定,确保脱贫攻坚危旧房屋“清零”任务的精准完成。

果洛州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总面积达7.8万多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气候条件差、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但凡在果洛州工作过的人都有体会,尤其在高寒缺氧的青南牧区,生存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考验,更何况常常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实施危旧房改造。点多面广、建材拉运困难、施工成本高、施工力量和建筑工匠短缺,既是青南牧区实施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的特点,更是无法回避的实际困难。在这样的地方要做好难度和强度一样大的危房改造工作,不仅需要投入更多财力、物力、人力和精力,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吃苦奉献的精神,老百姓的安居梦想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现实。

达日县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是全省工作的典型缩影,展现了青海危旧房改造战线的真实状态与情景。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每个人不仅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干部,更是扶贫干部。全省农牧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背后,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以及所有危旧房改造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履行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行业扶贫历程,每一名危房改造工作者都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了其中的责任和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一员,我们会在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将热情和汗水挥洒在追梦的路上。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