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首善标准 “京”心相助——北京市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纪实
2020-11-18 09:38:4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孙 磊 刘海莉 赵尹鸣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实现全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围绕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按照首善标准,将低收入群众纳入危房改造任务,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这一具体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群策群力、尽锐出战,在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以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残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市财政局(以下简称“6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谋划、协同作战,根据新任务的新特点,找出新规律、理清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以下简称“4类重点对象”)以及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家庭(以下简称“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

北京市通过对全市农村8.49万户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以下简称“6类人群”)房屋进行安全性鉴定或评定,发现C级、D级危房8852户,分布在海淀、丰台、房山、通州、顺义、门头沟、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12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实施危房改造的5536户全部竣工验收,剩余3316户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了安全住所问题,标志着北京市6类人群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

顶层设计

科学制订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8年7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6部门印发《北京市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方案(2018~2020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制定《北京市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流程(2018~2020年)》,规范工作要求;搭建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对各区开展系统使用培训,实现数据的科学动态管理;强化日常监督和第三方核查,以查促改、以改落实;克服疫情防控影响,创新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时序,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不“停车”。

北京市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尺,全力以赴推进危房改造工作。从市到各区再到各镇村,各级部门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坚决落实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所有困难群众都住上安全房、放心房、满意房。

凝心聚力

加强技术支撑

危房改造质量要过硬,就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为此,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每年组织举办全市村镇工作培训会,对危房改造政策进行解读,对各区负责农村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累计超过600人次。

北京市根据“一户一档”管理清单,对全市10区147镇实现全覆盖式的“一对一”培训,指导各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组织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指导专家144名,参与相关调研和检查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保障和支撑作用。

北京市在推动危房改造过程中,凝聚多方智慧,广泛征集农村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技术方案,编制印发《北京市农村危房加固维修技术指南(试行)》,加强技术指导,并在怀柔区进行危房加固试点工作,实施效果得到了农户肯定。在通州、顺义等区,将新型装配式农宅建造技术应用到危房改造中,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施工周期缩短50%以上,同时满足了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在群众中广受欢迎。

春风化雨

确保应改尽改

让困难群众不住危房,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和刚性要求,没有任何回旋余地,更不容讨价还价。基层工作人员身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最前沿,不仅承担着政策宣贯、入户统计、信息审核、答疑解难等基础工作,还承担着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重担。

“我们这回冬天不怕灌风、夏天不怕漏雨了,真的感谢政府,感谢帮助我们改造房屋的好干部,感谢党的危房改造好政策。”顺义区李桥镇李家桥村村民张建荣激动地说,自家住房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因为年久失修,墙体开裂,房屋经鉴定为D级。

为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乡村走访,一方面,苦口婆心、春风化雨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耐心倾听呼声,了解居住需求,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张建荣家的危房于2019年7月正式开工改造,施工期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及镇村干部定期到施工现场,与施工和监理单位沟通,抓质量、抓安全、抓进度,对原墙体加设圈梁、构造柱和钢柱。经过近5个月的奋战,房屋改造效果得到了张建荣一家的肯定。

“京”心相助,用心用情。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在思想上,落实住房安全有保障,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党的危改政策深入人心,解除困难群众的“心疙瘩”,拉近与困难群众的距离,使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改危房、脱贫困、奔小康的决心。在实际中,要充分了解群众所急所想,站在普通百姓角度处理问题,在危房改造中科学应对,根据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不同,做到一事一议、精准施策。

怀柔区庙城镇赵各庄村周小清一家,以前三代人挤在三间旧房里,每逢刮风下雨都会苦不堪言。虽然知道房子存在安全隐患,但由于生活困难,一直无力翻盖。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周小清结合家庭情况,选择将旧房拆除建新房,却未料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直无法开工。正在全家人担心无法在雨季前完成改造时,镇村干部经多方协调,帮助他家“优先”盖房。周小清的母亲高兴地说:“快了快了,这两天已经盖到屋顶了,肯定能在雨季前盖好。”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

翻看日记,对比改造前后的照片,就能深刻感受到农户欢快的心境。那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国富民安、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真实写照。

探索创新

新技术开启新生活

“我活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建房子,又快又好,就像变魔术,让人觉得既新奇又佩服。对比我家的老房,新房看着就结实,住着心里也踏实。”通州区漷县镇曹庄村年近七旬的老汉孙万顺眼见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盖好的房子,不由得啧啧赞叹。

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的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改造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及高层建筑领域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如今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其优点被业界广泛认可。专家介绍说,采用传统建造工艺,翻建一座45平方米的房屋,大多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算上内部装饰装修的话,工期会更长。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后,因建造模块由工厂提前预制,仅需在现场吊装作业,施工周期被大大缩短。据项目承包商测算,从确定方案到拎包入住只需要2个月,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省一半以上工期。批量化建造还能大幅降低建造成本,根据农户选择装饰装修的不同标准,项目成本可控制在每平方米1000元到3000元。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袭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北京市通州区积极探索,在征得改造对象同意后,将装配式建造技术引入农宅建设,不仅极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还做到了安全、舒适、经济与环保兼顾,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得到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认可,将美丽乡村点缀得更加靓丽。

精益求精

百姓满意是唯一目标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切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以贫困群众认可与否作为检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试金石。北京市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除了要让老百姓住得安全,还要让他们住得舒心、住得幸福。

昌平区崔村镇南庄村杨玉好双眼失明,膝下无儿无女。对于自家房屋翻建,他说:“我之前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一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我每天都在阴暗潮湿中担惊受怕。我没有经济收入,负担不起太多费用,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改造房子。镇村干部得知我家情况后,多次上门给我讲解危房改造政策,委托工程队制订改造方案,从始至终没让我操一点心。现在,我住进了新房,以后再也不用为夏天漏雨和冬天取暖而担心了。我感觉特别暖心,多亏党的好政策,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通州区张家湾镇三间房村高术芬由于生活贫困,一直和腿部有残疾的儿子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屋里屋外破乱不堪,能住进新房始终是全家人的最大心愿。但建新房至少要好几万元,对于这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镇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即组织村委、建筑工匠对其危房改造进行帮扶。翻建后,站在新房子前面,高术芬激动地说:“谢谢党的好政策。真没想到,我这岁数还能住上这么宽敞的新房。”一家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北京市始终坚持以首善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危房改造不是终点,而是让困难群众安居乐业、迈向幸福生活的起点。兑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不仅仅要让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更要为他们带来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网友评论
 Top